第4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漢代仍然使用這一工藝。如,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所出土的鐵斧,中心是白口組織,表層是鋼的成份。類似這樣的鐵器在其他遺址裡也有發現。它們都是用白口鐵坯件,在氧化氣氛下退火,使外層脫碳,由表及裡依次成為純鐵素體、亞共析、共析組織,由於脫碳不完全,內部仍然是鐵,實際上是一種由鋼和鐵組成的複合材料。另一種情況是脫碳比較完全,已全部清除白口組織,但內層析出部分石墨。如南陽瓦房莊出土的一件鐵鑿,從外形看是鑄件,表面金相分析是鋼的組織,很容易誤認為是鋼鑄件。在漢代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沒有高於1500℃的高溫和相應的耐火材料,是不可能出現液態鑄鋼的。南陽瓦房莊出土的另一件鐵鑿,經檢驗,基體為過共析鋼,內層殘留石墨,證明它是經脫碳而成的鋼質工具。另外,在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中還有成形的薄鐵板出土,這些鐵板實際是經過脫碳熱處理的已成為含碳較低的鋼板,可以鍛打成器,實際上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制鋼工藝。這樣就擴大了生鐵的使用範圍,增加了優質鋼材的來源,對於鋼鐵生產有重大的作用。�
鑄鐵的熱處理技術在漢代有很大的發展,並臻於成熟。在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中所發掘的9件農具,經檢驗8件為黑心韌性鑄鐵,質量良好,有一些與現代黑心韌性鑄鐵已無大的差別。還有一部分白心韌性鑄鐵,白心韌性鑄鐵可製作耐衝擊、效能良好的手工工具,黑心韌性鑄鐵可製作耐磨的農具。在鑄制的鐵器中有一部分鐵鍤、鐵耬鏵、鐵钁即為白心韌性鑄鐵。�
從發現的漢代冶鐵遺址來看,當時的作坊有以鍊鐵為主而兼鑄鐵器的,也有專門鑄造鐵器的。而最初的鐵鑄件,是由鍊鐵爐的鐵水直接澆鑄。在漢代,出現了專門的化鐵爐,這對於提高熔鐵的質量,獲得優質鑄件,有很大的好處。從南陽瓦房莊遺址看,化鐵爐的結構和築爐材料與鍊鐵爐有明顯的區別,說明當時的鍊鐵與化鐵的分工已很明確。�
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出土化鐵爐7座,它的構築方法是:在平整的地面上,鋪築直徑約2。6m、厚50mm的草拌泥,燒成橙黃色,作為爐基。爐底是空心的,由整體基底、束腰式支柱、周壁與爐缸底部組成。基底約厚45mm,用羼有大量大顆粒砂的耐火粘土鋪成,砂的粒度在10mm左右。周壁和支柱的築爐材料與基底稍有不同。羼有大量小顆粒砂。周壁厚40~50mm,支柱直徑70~120mm,高70cm,根據遺址所出土的長方形耐火磚的尺寸來估算,支柱可能有15個左右,基上砌築爐缸底部。�
爐體全用弧形耐火磚建造,從磚的內表面不同的熔融程度看,爐體可分為3個區域:爐口及其下三、四層磚(磚長36cm,寬17cm,厚6~9cm不等),爐襯略現熔融,有許多龜裂紋道,溫度最低,為預熱區。爐體中部的三、四層磚,爐襯均有燒琉,說明溫度較高,應是還原區。再往下三、四層磚,爐襯普遍燒琉,甚至全部流下,露出磚體,這裡溫度最高,當是靠近風口的氧化區。依照耐火磚的高度及上述爐壁燒琉情況來推算,化鐵爐的爐體高度約為3~4m。
化鐵爐的爐壁分3層,弧形耐火磚是特製的成形磚塊,外敷草拌泥,厚約15~50mm,內搪爐襯,厚約40mm。根據出土時較完整的14塊耐火磚的弧度來看,化鐵爐最小外徑為1。16m,內徑為0。92m,最大外徑為2。3m,內徑為2。14m,其平均內徑有1。5m左右。經鑑定,耐火磚均有砂粒和粘土配製,從石英砂的顆粒組成看,有渾圓狀的和稜角狀的白石英和少量長石,說明除天然砂外,已使用了人工破碎的砂粒。石英顆粒有裂紋出現,玻璃相中析出針狀莫來石晶體,有流動結構,均說明當時化鐵爐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溫度。�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鼓風管的情況推測,化鐵時有可能已試用換熱式熱風裝置,有一種陶質鼓風管,外敷厚約45mm的草拌泥,下層泥料表層燒熔下滴,靠近拐角處的泥料熔融順角流下,據測定溫度,燒琉溫度當在1250℃~1280℃之間。風管的這種燒琉狀態,有一種解釋認為,它可能是架設在爐頂上,作為預熱管道使用的。�
此外,在出土的大量碎鐵塊和熔渣中,有不少梯形鐵板和鏵、鍤、錛、钁、鋤、斧等鐵器殘片(厚度約40~70mm)。這些遺物可能是化鐵爐所用原料,方形的鐵砧和鐵錘,既是鍛造工具,又是用來破碎原料的工具。大量的木炭渣表明所用燃料為木炭,爐中殘留木炭凝塊,有的與表面微熔的鐵塊凝結在一起,某些器形尚能辨認。由這種現象推測可能是分層裝料的結果。從出土的爐襯看,
《大漢光武酒42度250ml》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