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禪悟的意境體驗,使他們獲得寓神聖於平凡的宗教感受”。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第294頁。 對臨濟宗表達“無位真人”的禪詩,亦可作如是觀。
3.無依道人
與“無事是貴人”、“無位真人”相關的另一重要禪髓是“無依道人”。 “無事是貴人”、“無位真人”都有不向外求的特徵,而“無依道人”則是不向外求的進一步深化,強調主體的自足圓滿。要達到“無依”的境界,首先必須認識到“無衣”。《臨濟錄》中,指出了三種衣:
1接機時運用的種種方便是衣。“但有來求者,我即便出看渠,渠不識我,我便著數般衣。”
2聖境、佛祖、清淨境是衣。“有個清淨衣,有個無生衣,菩提衣,涅?衣,有祖衣,有佛衣。”“苦哉瞎禿子、無眼人,把我著底衣,認青黃赤白。我脫卻入清淨境中,學人一見,便生忻欲。我又脫卻,學人失心,茫然狂走,言我無衣。”
3語言文字是衣。“但有聲名文句,皆悉是衣變,從臍輪氣海中鼓激,牙齒敲磕,成其句義,明知是幻化。……爾向枯骨上覓什麼汁!”臨濟指出了三衣,並毫不容情地將之剝除:“世出世諸法,皆無自性,亦無生性,但有空名,名字亦空。爾只麼識他閒名為實,大錯了也。設有,皆是依變之境。有個菩提依、涅?依、解脫依、三身依、境智依、菩薩依、佛依。爾向依變國土中,覓什麼物?”
經過徹底剝奪之後的禪者,便成了獨立不羈的“無依道人”,他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臨濟錄》。 他們“殺人不眨眼” 《五燈》卷11《延沼》, 對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痛下三十棒,以 “報佛之深恩”《古尊宿》卷46《慧覺》, 從而將珍貴的驪龍頷下珠 悟心視為“糞球”同上卷23《歸省》, 高揚起自信的大纛:“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爾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如今學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臨濟錄》, 這種氣概,決不依門傍戶、數他人寶,而是戛戛獨造,迥異凡人。在臨濟的提倡下,臨濟宗禪人張揚絕對自由的主體精神:“直教個個如師子兒,吒呀地哮吼一聲,壁立千仞”《五燈》卷11《延沼》, “打破琉璃卵,透出鳳凰兒”《汾陽錄》捲上。 神鼎《偶述》雲:
自在神鼎寺,少鹽兼無醋。雲水若到來,撒手空回去。《古尊宿》卷24《神鼎》
“少鹽兼無醋”,即是“內外推窮一物無”;“撒手空回去”,即是“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與臨濟思想合若符契:“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爾說證何法,修何道?爾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臨濟錄》 只要有所尋求,即是迷失。“二龍爭珠”得者失,不得者珠亦未失《五燈》卷11《省念》。 參禪者毫無例外地渴求見性,但向外尋求,縱有所得,也是迷失。沒有得到外在珍珠之人,珍珠仍然存在於他的自性中,只看他能不能迴光返照,去發現罷了。
“無依道人”否定的物件之一是語言文字之衣。歸省《山門供養主經過覓頌》雲:
諸方化主往來多,青山綠水意如何?演若達多應認影,不知鷂子過新羅。 《古尊宿》卷23《歸省》
詩以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喻化主對自己所作詩頌的粘著;以“鷂子過新羅”喻詩頌所表達的真意早已不見。詩歌勸誡學人,要在“青山綠水”中即物即真,聆聽這天然之“頌”的玄音秘響,而不必舍此另求。
對言意關係,臨濟宗禪人有精妙的論析:“有時句到意不到,妄緣前塵,分別影事;有時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說異端;有時意句俱到,打破虛空界,光明照十方;有時意句俱不到,無目之人縱橫走,忽然不覺落深坑。”《五燈》卷11《歸省》有時語言到位,但意思卻不到位,這是因為言說者粘著於外塵,對外境起分別作用而引起意義模糊;有時意思到位,呼之欲出,但語言卻不到位,一似盲人摸象,各執其偏;有時意句都到位,言意合一,字字句句都從般若智海流出,傳達出微妙悟心;有時意句都不到位,語言混亂,意義模糊,如同盲人落深坑。在這四種情況中,只有一種情況是言意相符,同時到位,極為難得。其他三種情況,都是言意不侔,“任是僧繇手,難畫志公真”《古尊宿》卷46《慧覺》。出神入化的語言,也難以傳達本體,而本體又需要傳達,這就產生了一
《禪宗詩水仙花》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