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給世界帶來的衝擊也不會小。蘇東鉅變前我們並不希望蘇聯強大,但當蘇聯消失後我們又感覺這個世界不平衡了。如果美國現在從地球上消失了,那麼全球30%的經濟就沒有了。如果他在全球的經濟份額從30%降低到20%,那麼我們購買的美國證券不就貶值了嗎?如果美國的經濟下跌,我們還怎麼和美國人做買賣?他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了,我們的紡織品、傢俱、玩具、電器等,只好另尋出路。所以說我們不能盼著美國下跌。現在如反恐等一些問題上美國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雖然有不公平,但卻也是一種穩定。為什麼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我們要進行支援呢?難道說完全是給美國人做姿態嗎?不是,是因為保持地區的穩定、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是透過大國合作來實現的。這裡面是有矛盾。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一切都是美國說了算,這是很肯定的,但是如果美國一切都說了不算,那麼,我們又能得到一些什麼樣的好處?普通公眾不需要這麼想事,但是從戰略謀劃的角度,就必須想得周全一些。
(四)未來10年或20年的中美關係
我想目前這樣一個趨勢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首先,美國把*激進主義當作它的主要對手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冷戰後多年的事實與思考所證明的東西。另外美國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強的國家,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利益問題,其實也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激進主義的價值觀跟美國現在的保守主義價值觀是非常相逆的。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他不會把中國看成是主要的敵人,這相當長是多長呢?不知道,而在這個過程中間中美之間的合作又會進一步加強。美國不把中國當敵人,而中國也不想把美國當敵人,至少可以說中國不願意美國把中國當敵人。當美國人說中國是敵人的時候,我們不高興,要加以駁斥,這就說明我們不希望美國把我們當敵人,也可以理解為中國不希望把美國當敵人。如果雙方都沒有這種意願,怎麼有這種可能呢?曾經有人把臺灣問題估計得非常嚴峻,好像這個問題不盡快解決,中國就沒法崛起,沒法發展,非打仗不可了。現在我們兩手都硬起來,換一個思路,就柳暗花明了。既不跟美國迎頭相撞,又能促進國家建設和祖國統一,是能夠做到的。這是在中美關係中,我們最大的國家利益。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1)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
王希恩
“中華民族”既是中國各民族的通稱,又具有一定的實在性,屬國家層次上的民族。這一民族的凝聚力有其歷史的傳統,也有現實的特點。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其民族凝聚力也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更新和重構。
傳統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自古就有很強的凝聚力。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講:“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一評價不失公允。但論及這種強大凝聚力的維繫因素,則不能不推究於古代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民族關係。
(一)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業文明
小農經濟是這種文明的基本經濟形態,而建立在這一經濟形態之上的國家體制則高度集中和統一。*說:“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聯絡。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因為小農以農業為主,兼營手工業,一般可以滿足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所需,有條件將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即便出現常有的土地兼併,形成豪強割據,他們仍能自成一體,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天然具有的這種獨立性、分割性使得建立其上的政治體制必然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否則就不能有效地統治民眾,調動社會,完成國家所應承擔的使命。自秦朝建立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以後,中國政治體制的專制程度逐步加強。中國歷史上的專制體制是小農經濟的必然產物,它的權威性和運作的有效性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運作對以農業為主的中國社會的凝聚作用也是極為有效的。
(二)以儒學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主導意識形態對社會有著強大的凝聚作用
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封閉性需要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來克服它所具有的離心性,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也需要相應的意識形態來維繫它的存在
《大貨車應急啟動電源》 第4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