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東魏 (第1/2頁)
青燈不歸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東魏(534年—550年)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割據政權,由權臣高歡所立,從北魏分裂出來。以下是關於東魏的詳細概述:
一、歷史背景
分裂原因: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權臣高歡逐漸 掌握了北魏的實權。
建立過程: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高歡的傀儡皇帝,逃往關中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則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正式建立。
二、基本概況
時間範圍:5 34年—550年
都城:鄴(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西南)
主要城市:晉陽(今山西太原)、潁川、陳留、陽夏等
國土面積:約71萬平方公里(546年)
人口數量:約200 0萬人
主要民族:漢族、鮮卑族等
三、政治與軍事
政權性質:東魏是北魏分裂後的一個割據政權,實質上是北魏將領和河北大族相結合的產物。
掌權者:初期由權臣高歡輔政,後由其子高澄、高洋相繼掌權。高歡掌權期間,為了獲得鮮卑貴族的支援,推行鮮卑化政策;同時為了得到漢族豪強地主的擁護,聽任他們貪汙聚斂,吏治日趨腐化。
軍事力量:東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軍事力量相對較強。然而,在東魏與西魏的戰爭中,東魏屢敗於西魏宇文泰。
四、文化與經濟
文化:東魏時期的文化受到北魏和南朝文化的雙重影響,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經濟:東魏的經濟相對發達,但由於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
五、重要事件
玉壁之戰:546年,東魏丞相高歡率大軍圍攻西魏的玉壁城,經過長達50天的激戰,最終未能攻克,高歡因此病發撤軍。此戰是東魏與西魏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展現了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
高洋篡位:550年,高歡次子高洋繼任其職後,廢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東魏滅亡。
六、年號與皇帝
年號: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在位期間使用了四個年號:天平(534年十月—537年)、元象(538年1月—539年11月)、興和(539年十一月至542年十二月)、武定(543年正月—550年五月)。
皇帝:東魏歷一帝,即孝靜帝元善見。
綜上所述,東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重要割據政權,其歷史背景複雜、政治軍事鬥爭激烈、文化與經濟相對發達。然而,由於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的共同作用,東魏最終走向了滅亡。
東魏滅亡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內部權力鬥爭
權臣控制:東魏自建立之初,大權便掌握在權臣高歡及其後繼者高澄、高洋手中。孝靜帝元善見實際上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沒有實權。這種政治格局使得東魏的政權穩定性受到嚴重影響。
家族內鬥:高氏家族內部也存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例如,高澄在密謀篡位時被刺殺,隨後高洋掌握大權,繼續控制東魏,並最終迫使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這種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進一步削弱了東魏的統治基礎。
2. 政治腐敗與社會矛盾
政治腐敗:東魏時期,政治腐敗現象嚴重。權臣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往往縱容貪汙腐敗,導致吏治敗壞,社會矛盾加劇。
社會矛盾:由於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負擔沉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這使得東魏的統治基礎更加不穩固,民眾對政權的支援度逐漸降低。
3. 外部軍事壓力
與西魏的戰爭:東魏與西魏之間長期對峙,戰爭不斷。雖然東魏在初期實力較強,但在多次戰爭中逐漸處於劣勢。特別是沙苑之戰和邙山之戰等關鍵戰役的失利,使得東魏的軍事力量受到嚴重打擊。
北周的崛起:隨著北周的崛起和強大,東魏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進一步加大。最終,在北周的進攻下,東魏的統治土崩瓦解。
4. 皇帝無實權
傀儡皇帝:孝靜帝元善見作為東魏的皇帝,實際上並沒有實權。他的一切行動都受到權臣的操控和限制,這使得他無法有效地治理國家,也無法得到民眾的支援和擁護。
綜上所述,東魏滅亡的主要原
《華夏曆史上所有頂尖戰力》 第7章 東魏(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