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給知識分子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他們認為孔子的道德,給政治指引了方向,可為治世表率。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精神深表景仰。他作為德國外交官,在法國巴黎居住了四年,這對於他哲學思想的發展和科學成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他在羅馬逗留期間,又結識了從中國返回的傳教士士,獲得了許多關於中國的第一手資料。

萊布尼茲推崇中國道德治國的思想,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他的學生沃爾夫在大學講授儒家思想,積極宣揚儒家的理性主義,認為只有理性才是道德的本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學,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 對於以後德國的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康德哲學出現之前,萊布尼茨的學說一直統治著德國各大學。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崇拜孔子對中國的道德及政治制度極其嚮往,對西方神學、神的啟示不遺餘力的進行抨擊,他讚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而歐洲教會恰恰相反,因此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不幸。他相信人類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儒學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以中國為理想國,提倡以中國文化為標準。他認孔子為天下唯一的師表,在自己的禮拜堂懸掛孔子相,寫詩讚美,朝夕禮拜;主張歐洲將中國作為典範進行效仿。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百科全書”派把啟蒙運動推向了高潮。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十分傾倒。他認為孔子學說簡潔可愛,不要暴力和迷信,強調以道德理性治國平天下,與教會的迷信觀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霍爾巴哈主張以儒家理性道德觀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觀念,並且像中國那樣把政治和道德結合起來。他說在中國,道德成為唯一宗教。他強調“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

啟蒙運動時期,中國的人文社會和以道德治國的思想深深的征服了歐洲人,他們用中國思想對宗教統治進行攻擊,經過這些人士100多年的努力,現代人文思想終於成為了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也標誌著西方人在思想上終於走出了中世紀,進入了現代社會。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七節 中華文明對西方現代西方文明形成的影響之二:

民族國家結構的建立

中世紀的歐洲,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國王只是因為佔有最多的領地,而成為君主。他同封臣形成“保護與效忠”的關係。君主不能直接對居民進行統治。由於封地來源不同,封臣並不一定不只效忠於一個領主。在歐洲,唯一擁有全部權力的是天主教會,但教會的權力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同時教會也是大領主,教堂、修道院,也佔有土地並行使司法權。因此,君主、貴族、主教、自治城市等構成中世紀歐洲重重疊疊的權力結構。

中國的政治制度其實很早就得到了西方人的認可,《中華大帝國風物史》、《絕妙論著》、《中華帝國史》、《中國歷史》、《中國通史》等早期介紹中國的書都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過詳細的描述,因此歐洲的皇帝們也希望建立像中國那樣的制度,而法王路易十四的改革就成為了中國政治制度在歐洲的第一次實踐。

1661年,法國路易十四親政,法王路易十四對中國非常感興趣,法國長年的戰亂讓這位國王決心利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對法國進行改革,這就是後來改變歐洲歷史的“路易十四改革”。

路易十四改革主要是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路易十四宣佈親政時廢除首相職位,改設御前高階會議,並親自主持御前會議,聽取大臣報告,簽署一切國事公文,直接控制了中央最高階行政權。在地方,派遣監督官,以國王欽差的身份控制地方,他還取消城市自治,改市政機關為委任制, 直接控制軍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路易十四削弱貴族的勢力後,但沒有將貴族殺死或流放,而是修建凡爾賽宮供這些貴族進行享樂。

1691年5月法國傳教士白晉從中國回到回到巴黎,路易十四命令白晉寫成了《中國皇帝》和《康熙皇帝》兩本書,以便自己對中國政治制度進行進一步學習。

路易十四進行改革後,俄國彼得一世、普魯士胖特烈二世、奧地利特蕾西亞女皇也都效仿路易十四進行了改革,再後來日本的明治天皇也效法歐洲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路易十四建立的這種制度在政治學

《2024年中國大形勢》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