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消失的電燈泡 (第1/4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電燈泡現在在市場已不多見,基本上都被現在的節能燈取代了,就連流行二十年的日光燈也快消失不見,過去的電燈泡,只有偏遠落後的農村還有三十年前的老房子可能還能看到或使用,市場賣電燈泡的就更少了,五金店還是有賣的,兩元錢一個,以前電燈泡還有很多口頭禪,沒事就想當電燈泡發光發熱混飯吃,現在都沒人願意當電燈泡了。
米雲記得以前的電燈泡也會經常會傘絲,用電高峰更會只有一絲亮光,60瓦的燈泡只有20瓦的燈光效果。一般一買就是一盒燈泡,裡面會有12個燈泡,就和現在超市買雞蛋一樣,一打12個。正常一個燈泡用上一年半載沒有問題,但在米雲小時候的那個年代電壓不穩,容易讓那種老燈泡短路,頭髮絲的燈芯燒斷。肉眼一看就知道燈泡的好壞。
用電高峰時段一般在夏天和春節期間,小時候還沒有什麼大家電,在米雲年少的時候,最大的耗電裝置就是黑白電視機了,其次就是落地扇,然後基本上沒有其他用電裝置,農村只有基本的照明需求,錄音機好像也是要插電的,一般也只有學校有,一般家庭都用不上錄音機,米雲在小時候見到過錄音機,還是米雲母親有普通話考試,會有大量的錄音機磁帶,聽的最多的,留有印象的就是媽媽只愛吃魚頭,和老鼠偷油的故事,其它的沒有印象了。
夏天的時候,天氣非常炎熱,家家戶戶都會吹落地扇,白天和晚上都會用到,商店還有冰櫃,夏天對電量的需求要求比較多,所以會構成電力負載不足,雖然那個時候沒有拉閘限電,和限電沒有區別,黑白電視機都開不起來,春節看聯歡晚會的時候,也是好幾年都開不起來,電視螢幕只顯示七分之一的光條,全是亂碼橫條。
在90年代電力不足是很普遍現象,就是近十年用電高峰時段也會有拉閘限電限產的時候,工業用電還會鼓勵錯峰用電,只不過正常的家電照明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現在的火電,水電,風電,核電等各種電力裝置都比較發達,而且自90年代以後,基本上每五年都會更換用電裝置,全國範圍的電網改造樞紐工程,基本上在2000年中期的時候就穩定的農村的家庭照明用電需求,不至於讓人們春節除夕晚上都不能正常開機電視機的需求,老式燈泡基本上換成了帶有啟輝器的日光燈管,農村也用上了細長的日光燈,照明能力得到了更一步加強。
農村電網改造是從1998年開始的。 這一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改造農村電網的工程,旨在改革農電管理體制並實現城鄉同網同價,以改善農村電力供應狀況。
1992年,由於出現全國缺電的局面,農村、農業及農民生活用電得不到保證,國家及時提出了“確保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用電、確保農民生活晚上幾個小時的生活照明用電。
1994年,國家提出“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按照國務院的整體部署,電力系統提出了“電力扶貧共富工程”,其目標是用7年時間消滅28個無電縣,使全國95上的農戶用上電,在農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努力提高用電水平,更好地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工程實施一年多,就有24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電”,解決了近6000萬農民的用電問題,在這一階段的末期,農村家庭通電的地區達到了959。
1997年,農村用電量上升到佔全部社會用電量的33。我國農村電氣化事業發展的同時,農電管理體制逐步得到加強和完善,全國形成了以國家、大區、省、地市、縣(市)、鄉為主體框架的六級管理體系。
1998年6月前,全國約2400個縣,其中760個縣級供電企業由中央電力部門直管直供,1040個地方所屬縣級供電企業由省級電力公司採取躉售方式供電,其餘600個縣級供電企業是地方自建、自管、自供、枯水期從大電網補充供電的以小水電為主的供電企業。這一階段農村電氣化發展呈現的重要特徵是以地方建設為主。
為了適應我國農村從溫飽向小康的轉變,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政策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國務院同意電力系統負責組織實施大電網供電區內的電氣化縣建設,到1998年底,在大電網供電地區建成了500個電氣化縣,有力促進了農電事業的發展。
第四階段1998年-到2002年:農電大發展1998年5月,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國院決定加大六項基礎設施,農林水利、交通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投入,農村電網
《80後的回憶韓國女團》 第160章 消失的電燈泡(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