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佳辯手。1993 年,上海復旦大學國政系研究生三年級學生蔣昌建,與其他3 位同學代表復旦大學隊參加了在獅城舉辦的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當日辯題“人性本善”,復旦大學隊以“反方”應對臺灣大學隊。精彩的自由辯論結束後,作為復旦大學四辯的蔣昌建以高屋建瓴之勢慷慨陳詞,結尾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去尋找光明”,被評論為“猶如雲層激發出雷電,把整場辯論昇華到極高的價值觀念境界,可謂氣勢磅礴”,最後蔣昌建榮膺本屆辯論會“最佳辯論員”。一時間蔣昌建的發言風靡整個華語圈,他本人也成為影響了一代人的偶像級人物。活動間隙,陳漢元找到蔣昌建:“我給你找個事做,做《楊瀾訪談錄》的總策劃怎麼樣?”對於陳漢元發出的邀請,蔣昌建有些出乎意料,自己平時參與電視製作的機會不多,談不上什麼經驗。但陳漢元卻認為蔣昌建很合適,對蔣昌建說:“我看你行。”

陳漢元看好蔣昌建不是沒有原因的。最佳辯手的背景意味著縝密的思維和完美的表達力,復旦大學博士的專業背景意味著嚴謹的學術素養,國際政治系作為復旦大學的強勢學科,自然是藏龍臥虎之地,蔣昌建的加盟就意味著《楊瀾訪談錄》在把控時政領域方面有了頂尖學院派力量的強大支援,這樣的策劃力量對於維護訪談節目的“權威”與“嚴謹”,維護楊瀾秉承的高階訪問之定位是非常有利的。活動後,經陳漢元引薦,蔣昌建在上海永嘉路387 號見到了楊瀾。

出生於1965 年的蔣昌建與楊瀾幾乎是同齡人,他們之間成長軌跡的並行和交集頗有些戲劇性:1990 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生楊瀾登陸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的主持舞臺,此時的蔣昌建是一位以安徽蕪湖為活動半徑的安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團委書記,每週會定時收看《正大綜藝》,感覺女主持人“很清新”;1993 年,《正大綜藝》火暴異常,楊瀾成為著名主持人,此時的蔣昌建成為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的碩士生,隨復旦大學隊參加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獲“最佳辯論員”稱號,楊瀾激動地收看了這場獅城對壘,只是感慨這位復旦男生有點瘦,身著的黑西服有點肥;兩人都是與大專辯論會有緣的人,1995 年,還在美國學習的楊瀾受邀主持第二屆國際大專辯論會,蔣昌建作為志願者擔任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只是舞臺上下的兩人各自忙碌,沒有相識與交流的機會。當兩人透過《楊瀾訪談錄》再次遇到對方,初次見面全無陌生,就像早已熟識的老朋友。不久之後,復旦大學老師蔣昌建和他的國政系團隊成為了《楊瀾訪談錄》的智囊團。

2001 年6 月25 日,《楊瀾訪談錄》暨新版《楊瀾工作室》在北京崑崙飯店舉辦了開播儀式。當時《北京青年週刊》的首席記者對楊瀾做了一次專訪,並寫下了這段文字:“北京崑崙飯店,楊瀾一襲黑色裙裝,笑容得體地站在聚光燈下。面對眾多趕來捧場的來賓、朋友,楊瀾致辭時有些激動,眼睛裡有淚花閃爍。背後的大螢幕,放映著從《正大綜藝》到現在的楊瀾,長髮的楊瀾勾起人們對往昔的回憶。”

7 月,剛剛從上海大學畢業的金嘉楠沒有和她的同學一樣,選擇進入上海電視臺等滬上主流媒體,而是將簡歷投給了陽光衛視,成為了《楊瀾訪談錄》的助理導演。

《2000 年那一班》是1996 年楊瀾在紐約留學期間,與CBS 電視臺合作拍攝的,以比照中美兒童成長、預設國家前景的紀錄片。隨著歲月的推進,一些預設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那是因為歷史總是喜歡宏大敘事,個人的思想和影子充其量也僅是一些細節,微小得如同一個個細胞。但總有一些超越性的情感連結,在細微和瑣碎之中投射出難得的時代感。“2000 年那一班”就像一句預言,冥冥中將這些《楊瀾訪談錄》初創時期的達人們聚合,與他們每個人的靈性與遠見一一簽署了千禧之約。

。 想看書來

公民楊瀾

2001 年7 月13 日,是令全體中國人極端亢奮、充滿期待的日子。

就在莫斯科即將揭曉誰將是七年後奧運主辦國的前一刻,開播不到一個月的《楊瀾訪談錄》播出了對時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的專訪。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楊瀾就參與了中國申奧活動,並於1993 年與何振梁一同經歷過摩納哥蒙特卡洛的失利,近10 年的交情使得兩人像老朋友一樣侃侃而談。訪談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面子”,關於“面子”,何振梁給楊瀾講述了

這樣一個故事

《楊瀾22歲決定你的一生》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