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軍械結奇葩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旁聽了戚無雙等軍械大家的培訓講座,我再轉到其他作坊看看。神弩作、甲冑作、旗帳作、刀槍作、戰車作、拋石作、守城作、攻城作、猛火油(石油)作、火藥作、火器作、閃電作、毒戰作、馬軍作等,一個一個地去看。
令人想不到的是,最先研製出成果的是戰車作——創制了車營。就是針對遼、金和西夏擅長騎兵作戰的特點,建立了車營來剋制騎兵。戰車作的能工巧匠們發現,幾百年來,邊境不得安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打擊敵國騎軍的手段。他們從研究古代兵法中發現,戰車是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於是創造出了戰車營。戰車營的戰車使用獨輪車,車輪直徑四尺六寸(約1.5 米),直著鋪設大木頭二根,各長一丈二尺(約3.8 米)。兩根大木頭中間橫三根小木頭,以便推運,並有繩索三條以便掛肩挑扯。車前橫一塊長六尺的木頭並豎著裝上兩小根直木作為屏障。車前共裝長柄鐵槍四根,以拒敵戰馬;大火藥噴火器一門,用於遠距離噴火;大盾牌兩個用於防箭;小月旗兩面用於指揮,布幔一幅用於遮掩對方視線。車後中間以一根立木為舵,由隊官一人把握方向。車前有兩個支架,停車時放下作為車架。車後又有兩個鐵錐,停車時插入地裡,相當於船錨。車輛本身再加上車上的火藥噴火器、牌、槍等,總重不過三百斤, 以十六人分班推行,即使是崎嶇險路也可順利通行。各車相互配合,行則為陣,止則為營。
車營每車五十人。其中大旗手兩名,盾牌手四名,虎叉手兩名,鉤鐮手兩名,撥刀手四名,共十四人。這些人精習武藝,平時站在車旁,不參與推車,遇敵則前出衝鋒破陣。推車者一共有十六人,分兩班,一班八人,兩邊各四人推車。這十六名推車者並不是民夫,而是小型噴火器手。大小噴火器內裝火藥鐵蛋碎石,一次擊發殺傷面大。然後騎兵趁機衝入敵陣砍殺,步兵十人專管割首級。砍完、割完迅速撤回車營之後。車營戰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謂之車營。
然後,有成果的是刀槍作,刀槍作的能工巧匠們發現傳統的大宋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長處,對中國軍刀進行改良,使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鍛造出“破奴刀”。刀槍作還研製出“毛竹槍”:用長而多節多刺的粗毛竹,長約一丈五六尺,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將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戰鬥時,敵人武器再鋒利,竹節層層深,卻不易砍軟枝,毛竹的枝端毛刺茂盛,可以掩護持有者,衝陣時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殺傷力,可謂攻守兼備。
還有馬軍作做出的“馬掌”,經過試用,已經得到了皇上和將領們的盛讚,知道這東西是我與梁太尉“共同研究”的產物,皇上大讚梁太尉管軍以來,與我李逵精誠合作、頻傳佳音。接著大罵高俅誤國二十餘年,便命令三司儘快撥付錢糧,量產“馬掌”,以備在全軍騎軍配備。
毒戰作則研製出毒藥粉末,裝入火炮裡面,在火藥噴射燒傷敵軍的同時,利用毒藥粉末毒死或致幻敵軍,使其失去戰力。
甲冑作還重金聘請南方少數民族匠人,研製出了藤甲。想出這個主意的匠人,是受“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故事的啟發,想出來的。藤甲為何刀箭不入,為什麼呢?因為藤甲是桐油浸泡的結果。也許有些人對桐油浸泡過的藤甲刀箭不入持懷疑態度。我想講一件後世真實的故事來說明:據介紹,藤甲是用當地山林中生長的青藤製作的,貴州省安順開發區么鋪鎮歪寨村布依村民成功複製出古代打仗時防護用的藤製鎧甲後,引起許多人的興趣。有人懷疑,布依族的藤甲冑真的能抵擋住戰場上無情的刀箭嗎?後世的北京電視臺《魅力科學》欄目製作一期題為《諸葛謎案之“復活”的藤甲兵》,當記者們到達歪寨村後,一見到村民穿在身上的藤甲,便迫不及待想試試藤甲的防護功能,先是用一塊大石頭猛然往穿著藤甲的村民的胸部猛砸,被砸的村民紋絲不動,後來,記者趙鵬等人又用鋒利的割青藤的刀用力往藤甲上亂砍,村民仍然毫髮未損,而且,藤甲上也未留下刀痕。抵擋住了石頭和鋒利的刀的攻擊,能否抵擋住箭的射擊呢?做完節目,返回北京時,趙鵬等人帶走了一件藤製的頭盔和一件盾牌。國家軍事博物館的李斌博士見到頭盔和盾牌後,感到非常驚奇,當即,在眾多人的見證下,拿出一副古代連弩,在軍事博物館的一個院落裡,用數支弩箭接連向藤製盾牌射擊,結果,藤製盾牌抵擋住了弩箭,這一結果令在場人驚訝不已。
藤甲冑的威力為何如此
《梁山不鏽鋼冷卻塔修理》 第104章 軍械結奇葩(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