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8章 議事鎮江府 (第1/2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夜赴鎮江。一路上,吳用哥哥便問我:“鐵牛,你任潤州都統領,可知鎮江來歷?”

我說:“哥哥,鐵牛讀書不多,論打架可以,管這些讀書人的事做甚?”

吳用笑道:“做官、治軍,不知地方風土人情卻也不行。”

花榮道:“軍師,兄弟也不甚明瞭,請哥哥講述一番!”

吳用道:“說來話長,反正路途無聊,我且與二位弟弟說道說道。鎮江,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及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歷史上的鎮江,春秋時屬於朱方邑,後朱方改谷陽;秦始皇時巡會稽,途經京峴山見有王者氣,命三千赭衣徒鑿斷龍脈,以敗王氣,故改名丹徒縣;漢代屬於吳王劉濞封地,稱吳國,東漢稱吳郡,南北朝時京口置南徐州,故又有“南徐”之稱;三國時孫權在京峴山東築城,其城憑山臨江,故習稱京口;隋代開皇十五年置潤州;唐代天寶元年(742年),改潤州為丹陽郡,乾元元年(758年),複名潤州,治京口;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得名始於此。”

吳用接著道:“但是,人們卻喜歡稱潤州和鎮江府為‘丹陽’,從而形成一種風氣。北宋范仲淹為潤州知州時作有《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訪丹陽郡》;李絢(字公素)為潤州知州時,韓琦作有《答丹陽公素學士》;蘇頌《錢起居神道碑》稱錢彥遠為潤州知州時‘江淮歲飢,丹陽復苦蝗孽’。這些詩文的“丹陽”都指潤州。北宋韋驤《離丹陽》雲:‘今日渡江何處宿?楊花落儘子規啼。’北宋名僧仲殊《京口懷古》其二雲:‘一昨丹陽王氣銷,盡將豪侈謝塵囂。衣冠不復宗唐代,父老猶能道晉朝。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青山不與興亡事,只共垂楊伴海潮。’這裡的丹陽就是潤州治地京口。宋朝人稱潤州及鎮江府為‘丹陽’,如同唐朝人稱潤州為‘金陵’一樣,顯示文辭之美。問題在於,宋朝人為什麼不繼續稱潤州為‘金陵’,卻流行稱潤州及鎮江府為‘丹陽’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吳用似問非問,鐵牛自然答不上來。花榮卻能說個大概:“軍師, 這我知道,由於從唐僖宗光啟三年(887)開始,本來屬於潤州的古‘金陵之地’江寧縣被割離潤州,從此再也不屬於潤州,我們宋朝人當然就不好再稱潤州為‘金陵’。”

吳用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唐代潤州稱丹陽郡雖然只有15年,但由於它與漢丹陽郡之間有著複雜的淵源關係,因而能夠如《舊唐書》所說‘取漢郡名’,它所傳承的歷史內涵卻是悠久又豐富多彩的。而且‘丹陽郡’又是古代潤州唯一的郡名,因而更具有特殊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宋人在唐代屬於潤州的‘金陵之地’被割離潤州後,流行稱潤州和鎮江府為‘丹陽郡’或‘丹陽’,與唐人流行稱潤州為“金陵”,可謂“異曲同工”而又自具特色。”

來到鎮江,便要登臨北固山,一覽山水美景。吳用介紹說,山的雄偉峻拔之勢與水的波濤洶湧是鎮江地理形勢的主要特徵,也是鎮江之靈魂。在唐代,鎮江往東便是東海海域,焦山至金山一帶江海相連,素有“海門”之稱。鎮江的名字就來源於它是長江的入海口。鎮江北固山,山勢險固,江水浩渺,江山相雄,風景壯美,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蕭衍登臨北固山,被眼前壯麗的江山景色所感染,興致勃勃地寫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幾個大字。因為這次名留青史的題詞,北固山也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譽。

吳用接著說到了唐詩宋詞。關於描寫鎮江北固山的作品可謂是鱗次櫛比,精彩紛呈。翻開唐詩,閱覽宋詞,北固山上的多景樓則成為宋代詞人們鍾情而流連的事物。辛棄疾在鎮江任知府期間,多次登臨北固山多景樓。面對浩瀚長江,初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即是對鎮江地區江海相連之處廣闊江面的真實寫照。大詩人李白登臨北固山,寫下了描繪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風光和北固山形勢之險要的詩句:“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再如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中亦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描寫,北固山江海相接的潮湧和壯闊的波濤在唐詩中可見一斑。辛棄疾撫今追昔,指點江山,抒發愛國情懷,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洶湧之狀,詞人們多有歌吟讚歎。滄海桑田,宋代時長江下游逐漸淤積,江面已不如唐時般壯闊,然而江海相連的雄渾氣勢依舊存在

《梁山不鏽鋼冷卻塔修理》 第28章 議事鎮江府(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