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防腐保鮮技術 (第1/2頁)
霽月寒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隻從江陵出發的特殊車隊,行進速度不可能像朝廷傳遞公文的驛馬那樣快,但在潘陽的精心組織指揮下也不是很慢,每天的行駛距離至少可以達到100公里以上。按照這樣的速度,只要不碰上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或者不發生其他影響趕路的突發性事件,潘陽樂觀估計,十天之內到達幷州文水是沒有問題的。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加快行進速度,儘可能早一天到達文水,這是潘陽給這次扶柩歸籍行動確定的基本原則。
潘陽倒不是擔心時間拖久了,武士彠的遺體會腐爛發臭。
中國古代帝王將相死後,精妙絕倫的遺體防腐保鮮技術是當今世人難以想像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迴宮途中病死於河北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為達到扶植胡亥上位的政治目的,秘不發喪,一直等到兩個月後,見大局已定才宣佈秦始皇駕崩的訊息。司馬遷《史記》記載,“上轀(wēn)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有人據此推斷,秦始皇的遺體在半路上就已經腐爛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要麼是不學無術,要麼是故作高明。
秦漢時期遺體防腐保鮮技術之高超,即使是現代社會也難以望其項背。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這具在溫熱地區的墓室裡埋藏了2000多年的屍身,形體完整,五官清楚,黃黑真發栩栩如生,面板潤澤富有彈性,宛如一個東方睡美人。
辛追生於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身份不過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dài)侯利蒼的妻子,其遺體的防腐保鮮技術尚能到達這個程度。貴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秦始皇,其遺體的防腐保鮮技術難道還不如辛追?春秋戰國以來,盛行厚葬之風,“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備也”,區區趙高、李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眼巴巴看著秦始皇遺體腐爛發臭?
那麼司馬遷《史記》所說用鮑魚“以亂其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臭味?又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呢?
要想徹底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確認以下三點。
其一,唐代張守節在《正義》有按:“始皇崩在沙丘之宮。即,沙丘是帝王行宮,不是風沙之丘,完全有條件對秦始皇的遺體作最極至的防腐保鮮技術處理。
其二,司馬遷《史記》明確指出,秦始皇死後,“棺載轀涼車中”。即,秦始皇的遺體是先經過防腐保鮮技術處理後裝進特殊木材製作的棺材裡,再搬上轀涼車的。
其三,“上轀車臭”、“以亂其臭”裡的“臭”字是古漢語,表示有異味,跟現代漢語“如蠅逐臭”、“臭氣熏天”的“臭”字不完全是一個意思。
因此,秦始皇轀涼車裡的“臭”指的是棺材中各種防腐保鮮材料在長途顛簸過程中有所洩漏而散發出的一種特定異味。
趙高和李斯派人安排弄來鮑魚混淆稀釋防腐保鮮材料的特定異味很有必要,否則無法掩蓋秦始皇的死亡事實。道理很簡單,平白無故地在秦始皇的轀車裡存放遺體防腐保鮮材料,不等於變相地告訴秦始皇身邊其他原先不知情的宮女、宦官和大臣秦始皇已經死亡的真相嗎?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天下人不就很快都知道了嗎?
潘陽覺得很遺憾,如果他穿越的年代不是李唐王朝,而是秦漢時期該有多好啊。他就可以想方設法把這種神秘的防腐保鮮技術學到手,等回到現代社會後向政府申請專利,到時侯無論是將這個專利轉讓給別人,還是由自己獨立組織研發,一定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掙個億萬身家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當然,潘陽主要是想將這種防腐保鮮技術開發應用於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而不是繼續用在人死之後的遺體保護上。潘陽一向熱衷於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對國家提倡的遺體火化政策還是衷心擁護的。
潘陽雖然無緣看到秦始皇的遺體是如何進行防腐保鮮技術處理的,但他親身參與,耳聞目睹了武士彠遺體防腐保鮮技術處理的全過程。
武士彠去世後的當天晚上,武府的管家受楊貞之託,組織一幫家僕按照慣例對武士彠的遺體作防腐保鮮技術處理。
潘陽很好奇,以對岳父大人盡最後孝道的名義,主動向楊貞請櫻,要求對這項工作進行全程監督,防止個別家僕在做防腐保鮮技術處理的時候對武士彠的遺體不敬。楊貞聽後非常感動,自然無不應允。
家僕們在對武士彠的遺體作正式的防腐保鮮技術處理之前舉行了一
《女皇的男憐》 第37章 防腐保鮮技術(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