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3章 服飾制度(2) (第1/2頁)

劉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繫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劉胥來了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

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帝皇黃赤綬四彩,黃赤紺縹,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

諸侯王赤綬四彩。赤黃縹紺,長二丈一尺,三百首。長公主,天子貴人同。公侯將軍金印紫綬二彩。紫白,長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

九卿銀印青綬三彩,青白紅,長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銅印墨綬三彩。四、三、二百石銅印黃綬。自青綬以上有三尺二寸長的縌與綬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

紫綬以上可加玉環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帶子用的環狀物)。這裡的首是經絲密度的單位,單根絲為一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綬廣六寸,首多者絲細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結綬於縌,意即在佩玉的帶紐上結綵組,與綬相連。

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將綬帶垂於外邊,綬帶一端打雙結,一端垂於身後。商周綬帶的前面掛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的韍,春秋戰國時廢去韍佩,改為系縌,以方便行動。

漢代婦女禮服也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所以深衣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禮記》的《玉藻》、《深衣》二篇對深衣制有很多記載,內容所謂“應規、矩、繩、權、衡”之類,重點在於“明禮”,而對形制和尺度則說得不清楚,也不太符合實際。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對西漢楚長沙王利蒼夫人墓進行了系統的發掘整理,出土袍12件(綿袍11件,夾袍1件)均為交領右衽,外襟形式有曲裾、直裙兩種,除上衣下裳相連,袪廣(大袖口)袂胡下(袖寬大下垂至袖口呈弓弧線)等項與《禮記》所記相符外,其餘如裳的腰圍“三袪”(三倍於袪圍)、縫齊倍要(下襬為腰圍的一倍),裳前後各六幅等,文獻與實物形制相差很遠。所以對文獻的繁瑣考證,應當與出土實物相佐證。

漢代的一般服裝,男子穿襦褲,婦女穿襦裙和類似半臂的半袖;都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開。劉胥規定青綠為民間常服,但藍色偏暖的青紫為貴族燕居的服色,古時用藍靛染色,經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會泛紅光,故怕深青亂紫,連縣官也不許穿。

漢代婦女的髮型,通常以挽髻為主,一般是從頭頂中央分清頭路,再將兩股頭髮編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有側在一邊的墮馬髻、倭墮髻,有盤髻如旋螺的,還有瑤臺髻、垂雲髻、盤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稱。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飾還有金步搖、笄、珈等。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冠:冠是服飾的一部分。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

《大漢西征在哪下》 第33章 服飾制度(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