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切處。
在“本來現成”的基礎上,形成了法眼宗“一切現成”的宗風。“一切現成” 的宗風,生髮了法眼宗禪詩日用是道即凡即聖、圓融諧和三界唯心的美感特質。
1.日用是道,即凡即聖
“一切現成”的宗風注重當下性,側重於證悟當下即在的生命情境,正如有的論者所指出的那樣,“法眼宗所要證悟的禪理是一種當下即在的東西,因而法眼宗的禪師們在教禪學禪、接引參禪者時,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參禪者的注意力隨時隨地引向現在和這裡,指示他們時刻關注這當下即在的東西”《分燈禪》第141頁。 具體說來,法眼宗“日用是道”的感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不可捨近求遠。既然日用是道,若舍此他求,即與道相違。“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洋瀾左蠡,無風浪起。”《道堅》西來意就在日用中,追問它一似無風起浪,無事生非。“什麼是祖師西來的的意?”“即今是甚麼意!” 《守仁》不必問玄奧的西來意,只需領會日用中的深意即可。法眼宗指出, “古澗寒泉”的悟境固然高妙,但如果一味沉溺其中,反而會喪失禪悟慧命 《從進》, 必須從孤高的境界轉身而出,迴歸於當下的生活。
其二,應當隨緣適性。桂琛的禪風是“栽田博飯吃”《桂琛》, 在隨緣適性中感受佛法的真義。法眼宗發揮了桂琛禪法特色,常以順應時節變化來啟發學人體悟一切現成的禪理,以達到無住生心境界。文益說:“出家人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並一再告誡參禪者要守分隨時《文益》。 法眼宗將“今日十五,明朝十六”當作“的的意” 《道潛》, 主張過“晨朝一粥,齋時一飯,睡後吃茶”《慧居》、 “隨眾參請,隨眾作務。要去便去,要住便住”《新興齊》的隨緣任運生活。在隨緣任運中,時間、空間的界限都消殞泯滅,“昔之日月,今之日月。昔日風雨,今日風雨。昔日上座,今日上座”《瑰省》, “古今山河,古今日月,古今人倫,古今城郭,喚作平等法門,絕前後際”《志升》。 如此一來,本來面目遂不復存在於遙遠的彼岸,而存在於當下日用之中。
法眼宗繼承僧肇“觸事而真”思想,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並不存在著另外的真理:“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則神。……諸上座欲得省要,僧堂裡、三門下、寮舍裡參取好!”《道欽》僧問文益: “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文益說:“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問話的僧人以為得道之人,應該另有一種與眾不同的作法,文益則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並沒有另一個與道相合的作法。法眼阻雪時,曾與同行的人研討過《涅?無名論》中的名句“天地與我同根”。僧肇在《論》中說:“淨名曰: ‘不離煩惱,而得涅?。’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鑑有餘;鏡萬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虛。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群動以靜心,恬淡淵默,妙契自然。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僧肇主張,不離開現世界的煩惱,而證得菩提涅?;不離開濁世,而進入佛國。發生這種轉折的關鍵在於能否妙悟。而能否妙悟的關鍵,又在於能否“即真”,在現實世界的平凡事物上,感受到永恆的真理。能夠“即真”,就能將有無、物我打成一片,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觀照者即可擺脫情塵欲累,使六合萬有盡入心境,使玄妙的根性脫離曠劫的無明習氣,在動盪遷轉的現象界中保持心靈的寧靜。處有不有,不被有所拘束;居無不無,不被無所沉溺。從而超出動靜、有無,獲得心靈的自在圓滿。“隨處解脫,應用現前,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喚作衲僧眼睛,綿綿不漏絲髮。”《惟素》由此生髮了法眼宗禪詩日用是道、即凡即聖的美感特質。
長慶慧稜曾作悟解頌:
永珍叢中獨露身,唯人自肯乃方親。昔時謬向途中覓,今日看如火裡冰。 《傳燈》卷18《慧稜》
此偈後來成為法眼宗禪人參究的常用話頭。人世間的一切萬法有善有惡,而禪者善知諸法的善惡淨染種種差別性,不起分別心,不褒美善法,也不揚棄惡法,將一切對待差別都蠲除盪滌,這時便湛湛然彷彿獨自露身於永珍之中。
法眼宗關於“永珍叢中獨露身”有一則著名的公案:“子方上座自長慶來,師
《禪宗詩人的定義》 第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