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木赫�玫統殺境晌�魏紋笠擋斡刖赫�謀匾�跫�V洩�笠檔尼繞鳶訝�蚓赫�牟鋅嶁醞頻攪艘桓魴碌母叨齲ū暇梗�頤且�餼齙氖且桓鑾八�從械哪煙猓喝�嫣岣�14億人口的生活水平,在經過兩百年的努力後,最終把他們都帶入工業化時代。印度等國家的加入只是進一步放大了這個問題)。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跨國公司都必須正視新競爭的殘酷性,不能有任何幻想。誰能最早領悟新的遊戲規則,並率先培養出適合新競爭環境的核心能力,誰就能主導下一輪的競爭。
這個變化的重要驅動力是正在加速的全球化,美國人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他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裡,很好地描繪了變化的過程。資訊革命在過去三十年不斷的深化,使得越來越多的產業得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水平分工,資本、技術和人才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能實現全球性流動,世界是完全扁平的,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只要真有能力,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都比原來更容易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實現優勢,而不會更多地侷限於原來那個支離破碎的世界經濟格局。
中國在1970年代末開始歷史性的改革開放,剛好與這一次全球化的程序同步,被逐步解開束縛的十幾億中國人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在薄弱的基礎上,透過承接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透過學習西方技術,結合自身的比較優勢,過去30年內依靠低成本競爭,做成了世界工廠。
導論正在形成的中國衝擊波(3)
非常重要的一點被許多人忽視:早於中國起步的日本、韓國,在他們高速發展的階段並沒有被稱為“世界工廠”,而中國獲得了這樣的稱呼是因為中國不僅在眾所周知的服裝、箱包、製鞋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內具有全球競爭力,也在包括電子、造船、資訊科技在內的絕大部分製造業領域內都具有低成本優勢,可以為全球提供產品。這意味著,中國企業不僅在跨國公司主動轉移的產業鏈上證明了自身的能力,也進入了跨國公司並未放棄的領域。日本、韓國企業的發展路徑主要是在少數產業的集中突破。而中國企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在大多數產業的製造環節的大規模全面突破。而這種發展路徑正是扁平的世界和開放的中國互相作用的結果。
中國的開放政策也迫使中國企業加速形成自己的能力。
少有人提及,中國不但比日本、韓國在同樣發展階段的對外開放度要高得多,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日本和韓國在今天的開放度還要高。跟日本、韓國的崛起不一樣,中國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就迅速、全面地融入全球經濟,這迫使中國企業在成長初期就被逼著在自家的後花園裡跟最強大的跨國公司直接過招,這是很大的壓力、挑戰,但是反過來,也是中國企業難得的機會——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很強大的企業,至少生存能力特別強。
自身的資源、能力都非常有限的年幼中國企業既缺乏品牌,也無法進行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創新獲取壟斷性技術,享受由此帶來的超額利潤,降低價格不得不成為他們主要的競爭方式。過去十餘年裡,殘酷的價格戰在中國的各個產業領域漸次發生,從最初的服裝、鞋帽到冰箱、電視等家電,再到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競爭中的中國企業被迫竭盡全力地尋找市場空隙、尋找新的利潤空間和掌握新的技術,他們竭盡全力“向全世界學習”以存活下來。許多企業消失,但海爾、聯想、華為這些活下來的企業則日漸強大,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中國玩家”。
一個很有意思的判斷是,中國企業在殘酷的競爭當中形成的某些能力,有可能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會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比如在國內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徑,現在正在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中被複制——從發展中國家開始快速的發展,再包圍比較發達的國家;又如,在相對成熟的高科技產品上,中國企業擅長在質量、功能和成本之間找到比較難把握的平衡,從而迅速實現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普及和大規模生產。而跨國公司很可能更強調研發、強調效能,而不是那麼關注成本,中國企業對產品價效比的大幅提升產生了巨大的市場衝擊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導論正在形成的中國衝擊波(4)
手工業化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定製。工業化時代最大的特點是福特的流水線、標準化、大規模。後工業化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大規模定製。中國企業靠大規模製造進入了全球經濟,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全球經濟模組化的發展,許多新的空間產生,憑藉低成本優勢拿下低端產品市場的中國玩家,雖然高階市場仍夠不著,但可以通
《中國製造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