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週二叔頓時眼睛一瞪,說實在的,週二叔發起脾氣我還是怕上三分的,但馬上他又和顏悅色地將小布袋塞進我手裡,並囑咐道:“好好拿著,以後多聽師父的話,走吧。”
我的眼淚不爭氣地再次湧出眼眶,默默地點了點頭,然後扭頭向師父追去——
不知為何,我此時還走在屬於十八里村的山道上,這種感覺竟是如此的美妙舒服,彷彿天下間再也沒有這樣的好地方,再也沒有這般對我好的週二叔了。。。
我快步追上師父,並將眼淚擦拭掉,此時師父的步履好像很沉重,和我昨夜見到他時的模樣完全不同,好像他的每一步都是非常的艱辛,而且。。。他的臉色更加慘白了,難道那把劍真的把師父傷了嗎?我趕忙跑在前頭,急切地問道:“師父,你怎麼了?”
師父緩緩揮了揮手,道:“我被我背上的布邪寶劍傷了元氣,眼下要儘快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一段時間才行,嗯,我現在倒是想到了一個人,我們可以去他那裡,而且,你需要他幫個大忙呢!”
“大忙?師父,他是什麼人啊?”我不明白什麼人要幫我的忙,難道還有什麼是我師父幫不到的嗎?
師父見我問起,竟是莫名嘆了一聲,道:“提起這個人,唉。。。他當年正是你的師伯,也就是我的師兄,而現在。。。卻是茅山棄徒!”
第十七章 茅山宗
“茅山棄徒?師父,既然師伯已經被山門拋棄,那我們還去找他幹什麼呢?”我暗自認為那位便宜師伯一定是犯了什麼宗規之類,不然怎麼會被茅山宗所棄呢?
清冷的月光灑下,山路崎嶇不平,我和師父走得異常艱辛,幽幽深山,就我們倆人,在山道上不停地走著,雖然四周的場景充滿陰森之氣,但我現在和一派茅山宗師在一起,自然不會再有任何懼意了。
師父聞聽我問起,便輕聲嘆道:“並非是山門拋棄他,而是他自願丟棄山門,做個普通的世俗翁,初七啊,說起你的師伯,為師也該和你說一下我們茅山宗的歷史過往了,世人皆道我們茅山宗師乃是混吃騙喝的神棍,殊不知我們茅山正道的傳奇過往怎會輕易示人呢?”
看著師父長吁短嘆的架勢,我也不好打斷他的話語,只有聽著他講訴茅山宗的創派來歷和極其富有傳奇色彩的興衰史……
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此為句曲山,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而茅氏三兄弟亦被後世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
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尤其宋代茅山派歷代宗師多得宋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
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茅山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傳入後世,自明、清時期,道家傳承受到了執政者的極力排斥,遂以茅山多流派的萌生,但茅山宗的《上清大洞真經》一直傳承至今,以茅山顯宗著稱,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
清末時期,茅山顯宗與密宗的正統道門之爭逐漸顯出端倪,顯宗秉承《上清大洞真經》以思神、煉丹、誦經為主,而密宗以修持秘術、玉符、古禁咒隱世不出,為何時至今日真正的道士越來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們卻越發的猖獗起來,以至於世人對茅山誤會加深,把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面目全非、烏煙瘴氣,追溯尋源,逃脫不開神秘且富含傳奇色彩的密顯之爭。
所謂密顯之爭,乃是茅山兩大分支顯宗和密宗為爭奪茅山正統門戶而不斷的明爭暗鬥,要說為什麼爭鬥,原因無他,只是兩大分支宗派皆沒有正統道門傳下來的掌門信物,說起掌門信物,那便要提起兩個字“密顯”,原本茅山開派祖師創派以來,並未有顯宗和密宗之分,正是因為那段長達數百年的興衰史,在明、清時期,修道者多受排擠,也是茅山派走向沒落的時期。
茅山弟子沒有賴以生存的源泉,直弄得殘破凋零,弟子或奔走他鄉,或帶著密卷自立門戶,總之,到了後來,以茅山為名的各大流派紛紛顯出世面,比如萬靈派、如意門、
《茅山宗教信仰》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