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舾煞藎��湎�郟�謔恰渡癱ā分��笤耄��反蚩��
陳布雷入《商報》,恢復其極為醉心的新聞事業,再作記者,自稱為“餘正式任報館工作第二期之開始”。但“數月後,覺鄺、陳諸人,思想太陳舊,對編輯方針不瞭解,頗苦之”。
翌年,《商報》基礎漸立,銷行日廣。陳布雷與兩潘(公展、更生)夙夜孜孜,以充實內容、改革版面為事。每週撰評論五篇,星期日撰短評一篇。星期日社論欄改刊《每週大事述評》,由潘公展執筆。陳布雷謙謂:“餘自以學識寡陋,深自韜匿。社交宴會,不常出席,即同業之間,亦鮮過從,故滬上報界,罕有知《商報》編輯部何人主持者”。與上次在《天鐸報》時期與報界、文化界人士多有往還,且喜向人請教,大不相同。但因與《中華新報》旬日筆戰,以文字結交張季鸞。于右任辦《民立報》時期,張季鸞任日文編譯,未以文章與國人相見,當初尚不知名;但有才氣、富活力,亟思自創局面,有所表現。經數年之奔走籌備,卒創辦《中華新報》。編輯部有談善吾、楊塵因及舊《民信報》一部分人。張季鸞擅口才、廣交遊,與政治舞臺人物,多有接觸,於國內外時局形勢極了解,故其論評,時有獨到處。張因讀《商報》與《中華新報》反覆辯難的文章,許為論壇寂寞中突起的異軍。轉輾詢問,始知佈雷之真名。陳布雷“某日特往訪,自此遂訂交焉”。此後張北上辦《大公報》,與陳友情益灃。《中華新報》報齡約十年,以營業不振,1924年民十三年冬宣告停刊。吳稚暉所著《脞客座談話》先在該報連載,後即成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倒軍閥爭主權(1)
倒軍閥,爭主權,陳畏壘倡“全民革命”
上海當時各報評論未有署名制。《商報》原決定不署名,因執筆者雖為個人,而文字內容則代表整個報社意見,故採各國報紙新制,評論不署名。在其時中國報界,則為新創。社會不察,以為《商報》無社論專人,無自撰之社評,於是《商報》不得已,亦署名以從俗。陳布雷乃以“畏壘”署名,自1923年(民國十二年)初始。
1924年(民國十三年),《商報》出版已滿三年,漸有聲譽。陳布雷說:“餘等益奮發自愛,公展、更生諸君,皆事繁酬菲,而每日到社未嘗稍懈,同人相處之和洽,精神之愉快積極,在望平街中為僅見。餘是時撰社論漸覺純熟,自信心亦加強,於政治外漸涉及文化、社會、國際時事及工商諸問題。讀者常有投書慰勉並寄文稿者,而一般知識分子及青年對《商報》尤愛護倍至,每值新年增刊,一經去函徵文,無不應者,益信耕耘必有收穫也。”是年齊、盧戰起。《商報》立場,鮮明的反對曹錕賄選。第一版全版用大號字排印,下印曹錕照片,稱之為“捐班總統”。對齊、盧之戰,袒浙抑蘇。盧永祥一蹶不振,孫傳芳引兵入浙,《商報》又一貫反孫。在政治立場上,《商報》與廣州國民黨遙相呼應,如出一轍。曹錕被逐,段祺瑞入京為執政,北京政局,似一時頗有澄清之現象,陳布雷與報社同仁,鹹感興奮,對執政府措施,時時著論,以善意而嚴正之詞評之。是年7月,陳布雷在《商報》本埠新聞欄論評激烈,被工部局控告而受審於會審公廨,幾受縲紲之災,卒以克威律師之辯護,罰金了事。同受審者,有《中華新報》及《民國日報》。
病逝後的孫中山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商報》著論哀悼。上海《時事新報》同日有論評,竟謂“中山先生之精神,早於與陳炯明決裂時死去,今不過形骸逝去而已”。陳布雷大為不滿,次日著“精神的死與形骸的死”以反應。《時事新報》無詞以答。《時事新報》之前身為《時事報》,創刊於民元前五年(光緒卅三年,公元1907年)12月,後與《輿論日報》合併,改名《輿論時報》。1911年4月,改稱《時事新報》。初為維新派機關報;入民國後一變而為進步黨機關報,常有反對國民黨的言論;北伐後該報又投入新財團之懷抱,立場不一貫。抗戰時遷渝出版,勝利後復員上海。上海解放,停刊。
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商報》每日撰論指引各界行動,監督政府交涉。首先主張縮小物件,俾罷工工人,生活不生困難;繼於交涉中主張以懲兇及保障為第一任務,應拒絕接受賠償金。因此,交涉使許秋帆竟不敢遽然接受英方75000元之支票。
當時陳布雷的四弟陳訓慈正在寧波效實中學任教,兼顧老家家務,陳布雷給他四弟寫家信時,也透露了他的一腔愛國之忱:
《陳布雷絕命書》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