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惠卿以點頭為意,略表贊同章惇、曾布所言之後,一直沉默著。儘管王安石几次以目光催促他細說明說,他都裝著視而不見,似乎在有意延長沉默的時間,讓王安石細細品味這“匡正缺失”將會產生的苦果。他與王安石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作風。

王安石是個文人,品性中有著詩人的氣質,易於衝動,有時又表現得十分脆弱,對人間是非曲直的衡量,往往帶有浪漫色彩。美、善的事能夠使他流淚高歌,醜、惡的事能夠使他流淚咬牙。他是一個感情豐富而好惡鮮明的人,所以也是個什麼都刻在腦門上的人。

呂惠卿從官場的底層一步步走向權力高層,冷酷、果敢、務實是他的心性。思慮縝密、深藏不露、極會把握時機是他的風格。他的心中也有善、惡,美、醜之分,但決不會為善、惡、美、醜所左右。在他冷靜的頭腦裡,根本不存在“匡正缺失”這個概念。他鄙視“匡正缺失”這個字眼,他認為“匡正缺失”無異自我絞殺。歷代有作為的帝王,不都是自始至終的“英明天縱”,有誰公開幹過這“匡正缺失”的勾當呢!他比王安石看得明白,現時的任何一點退卻,都可能導致“變法”的夭折。他比王安石看得清楚,在朝廷重臣、諫官御史被貶被逐的今天,能夠影響皇帝的力量,只有司馬光和蘇軾二人。蘇軾已接替了歐陽修的文壇領袖,在文人彙集的京都,可以掀起輿論大波,造成一股反對“變法”的強勁風浪。加之他在詩詞傳統上的大膽突破和先前在策論政見上的激進主張,曾在朝臣面前呈現出的“變法”派色彩,不比王安石淡多少。司馬光呢?是三朝聲譽卓著的良臣,又是皇上的老師和顧問,是朝臣忠貞穩健的化身,在皇上心目中,是任何紛亂中穩定大局的中柱人物,是時刻取代王安石的最佳人選。這兩股力量合流,皇上隨時都可能來一次另樣的“改弦更張”。這兩個人物不離開京都,“變法”的險情則時時存在。

呂惠卿冷眼打量著陷於困惑和慌亂的王安石,不動聲色地已開始策劃搬動最後的兩塊絆腳石了。

在書房陷入沉悶時,王雱走進來,向父親稟報,京東轉運使王廣淵來訪,說有急事請見。

王安石聽到王廣淵這個名字,似覺陌生,思量片刻,陡地眉頭一展,想起此人了,立即吩咐王雱:“快請進來,我正好有話問他!”

王廣淵,時年四十三歲,原是三司戶部判官,後在集賢院任職,皇帝趙頊即位後,出知齊州。王安石“變法”開始,王廣淵投書王安石府邸,極表擁護歡躍之心,被王安石提升為京東路轉運史,管理京東路常平廣惠倉兼管農田水利等事務。此人性機敏,能言善解,與呂惠卿混得也熟。在王安石“變法”以來的九個月中,他曾兩次偶然地出現於王安石面前,左右了“變法”的程序:三個月前,在《青苗法》條款的制定中,蘇轍與呂惠卿因意見相左而發生爭執,上訴於王安石,王安石贊同蘇轍的意見,決定暫緩《青苗法》出臺,以俟準備工作更臻完善。就在這個當口,王廣淵出現了,親自向王安石陳述了京東路黎庶渴望“青苗法”早日推行之狀,並主動要求在京東路試行,使得王安石於一夜之間改變了態度,決定儘早推行“青苗法”,從而加速了蘇轍的遭貶。

一個月前,在“青苗法”的推行中,許多州府的官員,如河北轉運使劉庫等,對青苗貸款持審慎態度,聽任百姓自願,不作宣傳,使青苗貸款受阻。王安石得到奏報,心裡十分焦灼。就在此時,王廣淵又來到京都,親自向王安石請求增撥青苗貸款五十萬銀兩,以滿足京東路黎庶踴躍貸款之需。苦湯之中,突然投下一枚甜果子。王安石立即將“青苗法”又推向河北路和淮南路,引得南北響應,捷報頻傳進京。從此王廣淵這個名字就在王安石心中有了影子。

今天,當王安石再次陷入迷惘之時,這個小人物又出現了。

王廣淵走進書房。

此君體魄墩實,風度英俊瀟灑。面對執政王安石與呂惠卿、曾布、章惇等朝廷重臣,鎮定自若,毫無畏怯慌亂之色。在與王安石口角生風的答對中,他談論了京東路各縣推行‘青苗法’的盛況。他說:密州、沂州地區的青苗貸款是二十天內完成的,黎庶初有疑慮,經州、縣官員宣講聖上之德和新法之便,黎庶始明其利益,踴躍請貸,曾出現黎庶給州府送匾頌德之事。登州、濰州、淄州地區,民貧錢缺,青苗貸款更符民需,故半個月內,請貸成風,多予者歡欣鼓舞,少予者其情秧秧,有的村落,黎庶自娛搭臺唱戲,男歌女舞,情狀喜人。王廣淵最後說,“京東路青苗貸款六十萬兩,年底除收回本錢外,可獲利二十五

《汴京啥意思》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