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請先生救我 (第1/2頁)
笑論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六章請先生救我
“胳膊伸過來吧,我先給你把把脈。”洪代珍畢竟年紀大了,還算沉穩一點,並不像包青痕那麼急躁,面對王志卻還是帶著淡淡的微笑,頗是有些醫者之風。
王志很是平靜的伸出右手,將手腕輕輕的放在了桌上的脈枕上,看著洪代珍診斷。
洪代珍伸出右手,三根手指輕輕的搭在王志的手腕上,凝神聽脈。
診脈即切脈,俗稱“號脈”,早期的號脈方法很是繁瑣,要切按頭,頸,足多處部位的脈動,後來才演變為只切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
就是在這寸口短短的寸許長脈動上,古代醫家做足了功夫,耗費了很多心神才是整理出一套系統的理論依據。中醫中將腕脈橫紋向上一寸的這段脈動分成了“寸,關,尺”三部分。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可以反映不同的臟腑病變。
切脈可以說是中醫裡面最為重要和玄妙的一門學問之一,一箇中醫大夫是否稱職,從切脈就可以看出深淺。切脈的部位,力度,指法都是很有講究的。
中醫裡面有“望,聞,問,切”四法,前面三種是大夫對病情的初步瞭解,而切脈則用於最後的求證,作用不可謂不大。
如果說望診是中醫的最高境界,那麼切脈就是中醫的憑證和基礎,是最後用藥的依據和標準。
一般診脈時大都會用三指,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
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髒,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不得不說,洪代珍的基礎功夫還是很紮實的,無論是診脈的手勢和力度把握的都很到位,此時洪代珍三根手指在王志的手腕上不斷的變換著力度,時輕時重,眉頭緊皺,不斷的思索著。
王志知道,這洪代珍是有些迷茫了,要知道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是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中醫中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面板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
此時洪代珍的表現就是“尋”了,此時洪代珍不斷的變化力道,眉頭緊鎖,可是有些拿捏不問了。
倒不是王志的病情和複雜,而是很讓人疑惑。
王志作為內家高手和中醫大家,想要將自己的脈象模擬成一種病症簡直易如反掌,此時王志模擬的就是洪代珍自己病情的脈象。
洪代珍對自己的病情瞭如指掌,雖然說中醫中有醫不自治的說法,但是並不是說中醫大夫就不瞭解自身的情況,要是王志剛才沒有說什麼,只是單純的病患,洪代珍或許還會以為是巧合,可是王志剛才已經說了讓洪代珍注意自己的身體之類的話語,明顯是已經看出了洪代珍自身的病情,如今又出現這樣的脈象,就不是巧合那麼簡單了吧,到了此時,洪代珍要是還不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簡直就可以找一塊豆腐碰死了。
輕輕的鬆開王志的手腕,洪代珍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平穩了一下心情,有些不甘心的問道:“有什麼症狀?”
“晚上睡覺時胸口發悶,只能平躺不能側身,總感覺身體裡面有好像什麼東西要往下墜。”王志輕聲說道。
胡代珍聽到王志的話,頓時臉色大變,站起身來急聲問道:“大約多長時間了?”
“大約半個月了,一開始只是睡覺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可是隨著時間的加長甚至連平常走路和工作也有了這種感覺。”王志認真的說道。
“這個...”聽完王志的話,胡代珍半天沒有言語,靜靜的盯著王志,王志所說的症狀正是他的病情所在,甚至連時間和發展的情況也完全吻合。
“去醫院檢查,無論是b超還是胃鏡檢查都沒有任何的異狀,其他的各種檢查也都正常。”王志看到洪代珍發呆,繼續補充道。
洪代珍眼皮跳了兩跳,感覺自己雙腿有些發軟,這到底是什麼人,他是曾經去醫院做過檢查,沒有任何的症狀,不曾想對方竟然連這個也知道,難道是一直監視這自己,可是
《中醫揚名txt》 第六章 請先生救我(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