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情還要從頭講起。關於新疆博物館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劇本》,我在上面已經多次提到。我對本書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我對它處理的辦法也是逐步完善的。我最初確實沒有翻譯它的念頭。因為,我知道,這是異常艱鉅的工作,德國許多專門從事吐火羅文研究的專家,除了Sieg師外,也沒有哪個人敢於嘗試。Tocharische Sprachreste中就有許多《彌勒會見記劇本》的殘卷,為什麼竟沒有一篇德文或其他西方語言的翻譯呢?後來,我的膽子慢慢地大了起來,我的想法有了改變。我忽然發現,自己是有所恃而不恐的。我的“所恃”就是我國藏有大量的同書的回鶻文譯本的殘卷,雖然殘缺不全,但是比起德國的收藏來是多得多的。我何不利用回鶻文譯本呢?兩個譯本亦不完全一致,有的地方一致性多一點,有的地方少一點。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不足為怪。我自己不通回鶻語。於是我就請了幾位中國回鶻文專家來幫助我。他們是:我的學生,中央民族大學耿世民教授;我的朋友,新疆工學院李經緯教授;新疆博物館伊斯拉菲爾?玉素甫、多魯坤?闞白爾等先生。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是無法翻譯的,吐火羅文原卷實在太殘破了。
我選了自己認為比較有把握的二張四頁,譯成了漢文,加上了比較詳細的註釋。譯文和註釋,後來發現,都有一些不太確切或者甚至錯誤的地方。我認為,這都是難以避免的。千里之行,始於跬步,我畢竟開步走了。這個發軔,這個濫觴,是十分珍貴的。一旦發軔,一旦濫觴,遂一發而不能自己,於是就一張張、一頁頁地翻譯下去。有的在國內刊物上發表,有的譯成了英文,在國外刊物上發表,有的還沒有發表。終於譯完了三十多張,六十多頁。有一些張在回鶻文譯本中還沒有能找到相應的段落,只好留待以後解決了。現在已經把全書整理完畢,等待明年出版(是書現已出版,收入《季羨林文集》第十一卷)。詳細情況,下面將在有關的年份中介紹,這裡就先不提了。
瞭解了我上面說的情況,就能夠理解我為什麼說這是一篇有重要意義的文章。
5�《〈中國比較文學〉發刊詞》
這原是《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刊詞”。《中國比較文學》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創辦的一個刊物。篇幅雖不是太大,但卻有其意義,這畢竟是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創辦的第一個刊物,同世界比較文學學會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相應的學術機構有密切聯絡和交換關係。本文不長,內容也簡短扼要,只講了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問題,講了我們的信心,講了我們現有的條件和我們的目的。
6�《古代印度砂糖的製造和使用》
這也是一篇重要的論文。
世界學術界,特別是研究甘蔗原產地問題的學者們有一個說法,說印度就是甘蔗的原生地。這個說法並沒有被普遍地接受。但是,甘蔗以及造蔗糖術在印度古代文獻中出現相當早,則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回到祖國(26)
我注意到甘蔗和糖,不自現在始。上面一九八一年我就曾寫過一篇文章:《蔗糖的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回想起來,這與吉敦諭和吳德鐸兩先生的筆墨官司有關。我讀了他們兩位的許多篇辯論文章,有感而發,寫了那一篇論文。在這同一年,一九八一年,早一些時候,我曾寫過一篇《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這兩篇論文表示我已經比較認真地注意到甘蔗和糖的問題了。這可以算是我研究甘蔗和糖的發軔和濫觴。這個研究佔用了我長達二十來年的時間,已經陸續寫成了一部長達八十餘萬言的《糖史》,明年可以全部出版(是書現已出版,收入《季羨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
7�《〈中外關係史譯叢〉前言》
這是一篇比較短的文章,只膚淺地闡明瞭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重要性。
8�《〈佛經故事選〉序》
此文收入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時,改名為《佛經故事傳播與文學影響》。不是出自我的筆下,我覺得這個名稱似有欠妥之處。內容頗簡單,主要說明在印度產生的神話、寓言和童話,影響廣被,連古代希臘也受到了影響,《伊索寓言》就是一個例子。主要透過佛經翻譯,也影響了中國。研究比較文學而又重視影響研究的學者們,對他們來說,《佛經故事選》是很有用的。
一九八四年
在寫作和學術研究方面是個豐收年。共寫各類文章二十九篇,性質不同,長短相差極大。可以算得上學術論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的讀後感》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