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9章 情卷七(1) (第1/2頁)

忙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天怒成災,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憂。不捨之情,羈身也。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 “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

- 含義:一個人飽讀詩書、有了豐富的學識和智慧後,便能看透世間人情世故,從而放下個人的情感執念和慾望;能夠剋制自己不良的習性,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品德。強調知識與修養對個人情感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透過學習提升境界,克服本能的私慾與不良習性,以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行為的規範。

- “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

- 含義:如果放縱自己對親人的私情,就會出現偏袒等有失公正的行為,這是不能被容忍的;對朋友過度放縱,讓其暴露出自身的缺點卻不加以規勸引導,這是不明智的做法;過度寵溺孩子,表現出幼稚的教育方式,並不是真正的愛護與深厚情感的體現。此句告誡人們在處理親情、友情、親子情時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因感情而喪失原則,要有理性和正確的方式,否則會適得其反,違背道德與情理的規範。

- “天怒成災,人怒成害”:

- 含義:自然界的憤怒,如狂風暴雨、地震海嘯等會形成災難,而人的憤怒如果不能控制,就會引發禍害,傷害他人與自己,破壞人際關係和社會和諧。它提醒人們要敬畏自然的力量,同時更要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因憤怒導致不良後果,懂得情緒管理對於個人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 “君子戒悲,小人戒憂”:

- 含義:君子應戒除過度的悲傷情緒,因為悲傷會影響其判斷力和行動力,不利於其秉持的道德準則和肩負的責任;而小人則應戒除無端的憂慮,小人往往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過度的憂慮會使其陷入狹隘的思維中,做出更加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的行為。這是對不同道德修養層次的人在情緒調節方面的針對性勸誡,以促使他們更好地修養身心,遵循各自的道德規範。

- “不捨之情,羈身也”:

- 含義:過度執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會成為束縛自身發展的羈絆。比如對過去的失敗、失去的感情或物質等過度留戀,會阻礙個人在精神、事業等方面的進步,讓人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難以追求新的目標和生活,警示人們要學會適時放下,輕裝上陣。

- “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 含義:一個人獲得的寵幸不應憑藉自己的容貌姿色,而應以高尚的品德來奠定其榮耀的基礎;在道義面前,不應靠諂媚討好來獲取利益,而應以誠信來確保關係的和諧長久。此句強調品德和誠信在人際交往與社會生活中的關鍵作用,摒棄不正當的手段和低俗的行為方式,依靠內在的道德修養和真誠守信來贏得尊重、榮譽與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解釋和可能涉及的典故思想:

關於“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

- 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有一定關聯,儒家強調透過學習知識、修養品德來剋制個人私慾,達到身心和諧、行為端正的境界。如“吾日三省吾身”,透過自我反省來發現和抑制自身的不良習性,使行為符合道德規範。

- 道家也有類似的觀點,如莊子主張超越世俗情感和慾望的束縛,透過對“道”的領悟達到一種忘情、忘我的境界,實現心靈的自由和身體的端正,不受世俗的功名利祿所幹擾。

對於“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

- 在古代,有許多因親私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事例。如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他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籲交好,州籲弒君篡位,石厚參與其中。石碏為了維護國家大義,忍痛將自己的兒子繩之以法,體現了不因親私而廢公義的原則。

- 關於對朋友的規勸,《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貢問友,孔子回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要真誠地勸告朋友,引導他向善,如果朋友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強調了對朋友要智慧地引導而不是放縱。

- 在教育子女方面,古代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不惜三次遷居,體現了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和不溺愛、不放縱的態度,而是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子女成長。

《借古鑑今的文化》 第229章 情卷七(1)(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