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6章 求實卷五(二) (第1/2頁)

忙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昌濟的教育理念與用人之道

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校園裡,楊昌濟先生以他獨到的教育眼光和用人智慧,影響著一代青年才俊。彼時,毛澤東還只是個初露鋒芒的學生,他的文章在一眾規規矩矩的習作中顯得頗為“另類”。從傳統的文章評判角度看,其結構或許不夠嚴謹,遣詞造句也帶著幾分青澀與生硬,不少教師評閱時都搖頭皺眉,給出的分數並不高。然而,楊昌濟拿到文章後,卻未被這些表面的瑕疵所左右。他仔細研讀,眼中漸露光芒,文中那股豪邁之氣撲面而來,立意之高遠、膽識之過人,絕非尋常學生可比。在楊昌濟心中,毛澤東宛如一顆蒙塵的璞石,內在藏著經天緯地之才。他力排眾議,不僅在課堂上對這篇文章大加讚賞,還多次找毛澤東談心,引導他繼續深入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日後,毛澤東果然成長為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領袖人物,楊昌濟不拘一格識人才的故事,也成為教育史上的佳話,生動詮釋了用人當看本質、不被表象迷惑的務實之道。

曹操的“唯才是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爭不斷。曹操,這位胸懷大志的梟雄,深知要在亂世中成就霸業,人才是關鍵。彼時,傳統的用人觀念根深蒂固,世家大族憑藉門第出身,佔據著朝堂高位,諸多寒門子弟空有滿腹經綸、一身武藝,卻報國無門。曹操卻毅然打破這一陳規,提出“唯才是舉”的驚世主張。他廣發求賢令,不論貴賤、不分出身,只要有真才實學,皆可為他所用。郭嘉,這位智謀超群卻出身平凡的謀士,在曹操帳下大放異彩。初見郭嘉時,曹操與他促膝長談,郭嘉對天下局勢的洞察、對戰局謀略的剖析,令曹操拍案叫絕,當即委以重任。荀彧,出身名門卻不看重門第之見,為曹操出謀劃策,穩定後方。還有夏侯惇,雖為武將,卻忠心耿耿,獨眼奮戰沙場,為曹操守住一方陣地;張遼,曾是降將,卻因非凡的軍事才能,在合肥之戰中威震逍遙津,殺得東吳小兒不敢夜啼。曹操憑藉這一務實用人策略,廣納賢才,麾下文臣武將雲集,勢力迅速壯大,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破水桶的啟示

在一個寧靜的山腳下小村莊,住著一位名叫王剛的年輕人。王剛自幼聰慧,學習、做事力求盡善盡美,事事都給自己定下嚴苛目標。隨著年齡增長,步入職場的他越發焦慮。每次接到任務,哪怕拼盡全力,卻總因一些細微瑕疵完不成自己心中的“滿分計劃”,長期的自我內耗讓他疲憊不堪。一日,心灰意冷的王剛來到山上寺廟,向老禪師傾訴苦惱。老禪師微笑不語,帶他來到寺廟後院的水井旁,遞給他兩隻水桶,其中一隻底部有個小孔。王剛不明所以,只得照做打水。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可桶裡的水還是不斷滲漏,等回到寺廟,桶裡只剩半桶水。王剛懊惱不已,正欲開口抱怨,卻見老禪師手指路旁,原來,漏出的水一路澆灌,讓原本荒蕪的小道旁開出了朵朵嬌豔的野花。老禪師輕聲道:“孩子,世間事哪能盡善盡美,你看這漏水的桶,雖看似無用,卻滋養了花朵。”王剛頓悟,此後不再執著於事事完美,工作反而愈發得心應手,他明白了“不求於全,則不損於實”的真諦,學會了接納不完美,發現不完美背後的價值。

蕭何自毀形象保身

西漢初立,劉邦坐穩皇位,卻對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功高震主的臣子心存忌憚,蕭何便是其中之一。蕭何,作為劉邦的重要謀臣,從沛縣起義便輔佐左右,為大漢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勤勉、公正,在關中百姓心中威望極高。然而,這極高的威望卻成了他的“心腹大患”。劉邦親率大軍外出平叛時,對留守關中的蕭何起了疑心。蕭何得知訊息後,心急如焚,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被皇帝猜忌,下場堪憂。思索再三,他聽從謀士建議,決定自毀形象。於是,蕭何故意指使家人在關中低價強買民田,百姓怨聲載道,紛紛上書告狀。訊息傳到劉邦耳中,劉邦起初不信,待派人查實後,卻哈哈大笑,對蕭何的戒心瞬間消散。蕭何以這種看似“愚蠢”的行徑,實則順應了帝王猜忌的形勢,犧牲一時名聲,換來自身平安,盡顯“大智無詐,順乎天也”的生存智慧,懂得審時度勢、以退為進。

呂蒙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東吳有一員猛將呂蒙,出身貧寒,自幼沒讀過什麼書,憑藉一身過人的武藝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為孫權立下赫赫戰功。起初,呂蒙雖作戰勇猛,卻因知識淺薄,在謀略規劃方面常常捉襟見肘。孫權見此,語重心長地勸他:“呂蒙啊,如今你身負重任,不能僅靠武力,多讀些書,才能有更大作為。”呂蒙深受觸動,自此開啟

《借古開今》 第226章 求實卷五(二)(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