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2章 大債主 (第1/4頁)

溫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麼說沈清最拿手的還是發財符,對錢敏銳,故而在欠債後翻閱那些數不清的債條,第一時間記得清晰的,除了身份高如李添那種,便是欠錢數多如朱曉那種。

劉雲之,沈清記得是最清楚的了。

不過她記得她債條中的劉雲之是關州曼城人,這裡是陽州塢城,距離曼城也有幾乎上千里路,所以沈清才沒想過塢城竟也有她的債主。在聽到劉雲之的名字時沈清一時以為是同名同姓,但後來細細打量她才確定,自己應當沒認錯人。

一來關州正在與鹿國交戰,已經失了十幾座城池,曼城為關州邊界,那裡一貫貧瘠,若是打仗第一個波及的便是曼城的百姓,劉雲之帶著一家老小逃到塢城來也合情合理。

二來沈清看得出劉雲之的氣質與這滿院子裡的其他人不一樣,一個人一生做過什麼事,從對方的眼神與談吐中多半是能看出來的。

好比那些打過仗的兵,因經過訓練,時刻警惕,便是吃飯也挺直了腰板,重要的東西都放在身側。再好比塢城的尋常百姓,拖家帶口,懷中抱著小孩兒的,吃飯間甚少聊閒話,就怕筷頭慢了夾不上好菜。

劉雲之卻是沈清和畢滄出現在院子外時,第一時間放下筷子沒急著再拿起來去吃的。更後來沈清才一落座他便湊過來搭話,開口便問他們二人可是從京城而來,應當是認出了畢滄身上的衣服暗繡的紋樣,那衣裳是沈清後來入繁州境內買的,出了繁州的確沒見過做工如此精細的外裳。

後來與劉雲之幾番交談,這人雖說話頗有些口無遮攔,卻也不是無的放矢之輩,至少那一千兩百六十二年有零有整,就不像是編瞎話騙人的。

這一千兩百年,與夙遙離開綺昀山的時間也能對上。

那邊人都在笑話劉雲之,連帶著對沈清和畢滄也沒幾分好臉色,都覺得他們是人傻錢多,看著精明實則蠢笨,竟然相信劉雲之的大話。

劉雲之原先還有些窘迫,便是臉皮厚也架不住被人當眾揭老底,可沈清還在問,他便自覺稍微找回了點兒面子,捏著鬍子道:“我想想啊。”

“慢慢想,不急。”沈清說完,拿起一塊烙餅咬了一小口嚐嚐。

那烙餅是剛端上來的,還冒著熱氣兒,吃進嘴裡黏糊糊的也沒什麼味道,沈清只嚐了一口便放下了。

小地方的喜宴自然與繁州內的無法相比,桌上六個碗碟,一大半是菜葉和菜幫分開煮,勉強湊數而來的。這烙餅是主食,也是最後一樣,便是這些東西也叫圍在牆外的小孩兒口水直流。

沈清見引她來的小男孩對著那碗熱騰騰的烙餅直咽口水,一時覺得自己當著他們的面浪費糧食有些不該,便勉強將方才咬過的烙餅吃完,再將剩下的端在手上。

她長臂一伸,碗遞到了泥巴牆邊,小男孩一臉欣喜的望著她,待沈清一笑他便連忙高興地抓起一個烙餅吃起來。

這舉動被劉雲之看在眼裡,其實早就繪在腦海中的山名這時脫口而出:“叫綺昀山。”

沈清放下碗與畢滄對視一眼,她沒想到還真有人能隔著一千多年,將綺昀山的名字記了下來。

“《容史記》是什麼書?”沈清問。

劉雲之道:“前前前朝的書,是個姓容的大官一路被貶,一路記錄當地風情地貌的雜記。偶爾夾了幾篇他在當地聽過的民俗閒話,恐怕也是來了關州親身經歷過那場雷雨夜,這才將山名也給記錄下來了。”

沈清問:“劉先生可以讓我看看那本書嗎?”

劉雲之有些猶豫:“那是我好不容易得來的……”

不過他也沒非常堅持,尤其是他覺得沈清為人不錯,先是沒有嫌棄張家的宴席,二是沒有人云亦云也覺得他吹牛皮,三是沒浪費糧食,四還有愛心知道給那引路的小孩兒一個烙餅,總的來說是個好丫頭。

劉雲之便道:“你可以去我家看,當著我的面翻,翻完了再還我。”

沈清連連點頭:“如此便多謝了。”

她不光要看那本《容史記》,還要好好與劉雲之打交道,待十分確定眼前的劉雲之就一定是沈清的債主之後,她必會竭盡全力去完成對方的心願。

喜宴結束後,劉雲之便領著沈清和畢滄走了。

小二還得回客棧忙活,神色古怪地望著他爹,心想他爹怎就輕易把外人往家帶了?回頭娘又該說他了。

劉雲之沒什麼太大架子還很健談。

沈清這幾百年來看的書也多,她以前從未離開過桂蔚山,古今雜談或正史哪怕是詩詞都略通些。劉雲之與她說

《我有一道光歌曲》 第72章 大債主(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