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卒,禪乃自攝國事”。同①。劉禪為何廢除丞相制?道理很簡單,就是決不容許再出現第二個諸葛亮,以免大權旁落。
實際上,劉備永安託孤不是一人,而是兩人。章武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卷四十《李嚴傳》。可見,李嚴地位相當顯赫,執掌著蜀漢的軍事大權。按劉備的策劃,由諸葛亮主政,李嚴主軍,一文一武,共同輔佐蜀漢政權。然而這隻能是劉備的一相情願,這種政治格局諸葛亮是絕不可能接受的。諸葛亮苦心經營,殫精竭慮謀劃的大事,就是要由他一人獨攬大權。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對付關羽和法正的“手段”還比較隱蔽,不敢公開化,只能使用“權術”,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就無所顧忌,他打擊、排斥李嚴可謂不遺餘力,最後將李嚴廢為庶民,流放梓潼郡。諸葛亮廢李嚴的這段公案,田餘慶、尹韻公二位先生均作了詳細考論,故筆者不再贅述。
2。“政由葛氏,祭則寡人”(4)
諸葛亮秉政後,蜀漢政權中除李嚴、廖立、魏延等少數人不服外,絕大多數官員對諸葛亮皆俯首帖耳,不敢違抗,有了劉備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這把尚方寶劍,不僅諸葛亮自己以“太上皇”自居,且朝中官員亦幾乎將諸葛亮視為“皇上”。例如,諸葛亮北伐曹魏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必須修復吳蜀二國關係,與東吳重新結盟。為此,諸葛亮特派鄧芝出使東吳。下面是孫權與鄧芝的一段對話:
“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三國志》卷四十五《鄧芝傳》。
孫權遂斷絕與魏的交往,轉而與蜀“連和”。以往史家皆稱讚鄧芝具有傑出的外交才能,為恢復吳蜀聯盟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此我並不否認。然而從鄧芝這番言辭中,反映出他已不把皇帝劉禪放在眼裡。孫權雲:“蜀主幼弱”,其實劉禪時年十七歲,並非一個完全不懂事的幼童。漢魏之際,諸侯中年少英雄不少,就以孫吳創業之主孫策而言,他十五歲即隨父孫堅起兵###董卓,二十歲轉戰江東,攻佔六郡,從而奠定了孫吳政權的基業。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亦只有十八歲。鄧芝若維護主上的尊嚴,何不據理而反駁之。面對孫權輕視“蜀主幼弱”,鄧芝隻字不作回答,卻稱讚孫權為“命世之英”及“諸葛亮亦一時之傑”,這就把諸葛亮放到了和孫權同等的地位,也就是一國之君的地位。
孫權當然是個聰明絕頂的“雄略之主”,他眼見蜀漢已是諸葛亮“當家”,遂突破兩國間對等交往的外交慣例,放下帝王“架子”,直接寫信給丞相諸葛亮,表彰鄧芝的功績:“和合二國,唯有鄧芝。”《三國志》卷四十五《鄧芝傳》。事實上,孫權直接與諸葛亮的對話是經常的。如孫權稱帝時,在和蜀漢訂立的盟誓中對後主劉禪隻字不提,而對諸葛亮卻歌功頌德,盟約中稱頌“諸葛丞相德威遠著,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有時,孫權也委託上大將軍陸遜寫信給諸葛亮。“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陸)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孫權雖委託陸遜與諸葛亮打交道,但沒有徹底放權,因為陸遜是以孫權的名義,寫給諸葛亮的書信蓋的是皇帝孫權的玉璽。可見,中國古代對君臣間的禮儀制度是何等的重視。相反,諸葛亮卻膽大妄為到了連君臣名分都不顧的地步,他“以劉禪未閒於政”為藉口,“遂總內外”,《三國志》卷三十三《後主傳》注引《魏略》。在外交上完全撇開劉禪,而由自己平等地與孫權“對話”。
諸葛亮臨終前,在其接班人的問題上也獨斷專行,根本不同後主商量。而劉禪也不敢擅作主張,居然派尚書李福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陝西岐山五丈原軍中,代表皇帝聆聽“相父”的指示。《三國志》卷四十五《楊戲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曰:
諸葛亮於武功病篤,後主遣(李)福省事,遂因諮以國家大計。福往具宣聖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騎馳還見亮,亮謂福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公,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
《諸葛亮遊走》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