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仿古工藝品。身為一代考古學宗師,終其一生,未曾收藏過一件古董,萬本藏書,卻無一珍本善本。

從專業講,到了臺灣的父親應該有些落寞,因為臺灣也無多少古可考。他後來都是透過從日本買到的殷墟圖片繼續研究,他最後出的幾本書也都是關於殷墟的。1977年,父親寫的《安陽》(Anyang)一書由華盛頓大學出版,這也算是對魂牽夢繞一生的殷墟有了一個交代。

(2006年6月26日)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一代報人鄧季惺:被湮沒的傳奇(1)

∷∷口述 吳敬瑜

對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鄧季惺”是個十分陌生的名字,作為曾經的一代著名報人,她的這一身份在今天或許遠不及“吳敬璉的母親”更具傳播力。原本是執業律師的鄧季惺,當年把本來只有10人不到的小報改組為一個經營管理制度嚴整有序的股份公司,使《新民報》成為解放前名噪一時的民營報紙。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教授吳敬瑜,是鄧季惺的二女兒,她眼中的母親故事,正折射了那一代知識階層的作為和歷史圖景。作為那個時代的“新女性”,鄧季惺對婦女運動、對“法治”社會以及新聞自由的種種探索與努力,雖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顯得那麼孱弱,卻散發出一種穿過歷史塵煙的力量。

我的家庭

母親鄧季惺1907年出生於四川,原名鄧友蘭。她的祖父鄧徽績1891年到日本買了一個新的洋火廠到中國,建立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廠——“森昌泰”火柴廠,這個洋火廠最終還是被外國真正的“洋火”擠垮了。她的父親鄧孝然曾創辦過煤礦開採、織布、造紙等實業,也當過成都中國銀行行長,現在看,鄧家算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資產階級。

我的外祖母吳婉也是一非凡女子。她幼年在家跟著哥哥讀書,後來肄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並曾在重慶創辦了一所女子學堂。但是婚後一連生育了9個孩子,也就不可能再出去工作,為此她一生都對丈夫心存怨氣。我還記得看過外婆用蠅頭小楷寫的一篇《不平則鳴》的文章,但當時年紀小,不清楚“不平”的具體內容。

本來外公並不主張女兒去外面的學校上學,只要母親念私塾。但在14歲那年,趁外公出川,外婆自作主張,讓母親投考重慶省立第二女子師範。我記事時外祖母已50多歲,很胖,經常拿著報紙,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青年時代的銳氣早已不復存在。母親的性格一定程度受外婆影響,但是她剛強,理性,做事果斷,這些卻是外婆所不具備的。

母親在重慶二女師讀書時,盧作孚、惲代英、張聞天、蕭楚女都曾任過教。我後來還聽也在二女師讀書的一個姑姑告訴我,當年學校要解聘蕭楚女時,學生們還鬧風潮以示抗議。*夫人李伯釗也是母親的同班同學,雖然五四運動時母親只有12歲,但那時宣揚的*、科學等價值觀影響了她一生。

在20世紀20年代,四川一些受新思潮影響的青年,離開故鄉到比較開放的沿海城市求學。在巴金的名著《家》裡對此有所描寫。受新思潮影響,母親16歲那年和同學吳淑英也離家去南方求學。在南京,母親認識了吳淑英的弟弟吳竹似。後來她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又與正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的吳竹似相遇。1925年,他倆結了婚,次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我的姐姐出生,而母親也因生育中斷了她在上海的學業。姐姐出生後不久,父親受重慶《大中華日報》聘請,全家回到四川。1928年我在重慶出生,次年父親到南京在中央通訊社任編輯。弟弟敬璉1930年1月在南京出生。在此期間,母親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學業。產後她考入了南京女子法政學校,選擇法律為自己的專業。

不幸的是,弟弟出生不久,父親——我們按江蘇老家的習慣叫他“爹爹”,被診斷得了肺結核。他曾到杭州養病,但效果不明顯。抱著一線希望,母親陪著父親,帶著我們三個孩子,一起到北京養病。雖然當時爹爹病情危重,母親仍舊利用在北平的機會進入當時享有盛名的朝陽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1'。在她看來,要改變貧窮落後的中國,必須實行法制,因而選擇了法律為專業。尋求“法治”的思想也貫穿了母親的一生。。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代報人鄧季惺:被湮沒的傳奇(2)

1931年7月,爹爹在北京去世,母親一邊獨自撫養著三個年幼的孩子,一邊繼續她在朝陽大學的學業。在此期間,作為父親的生前好友,陳銘德多次來探望母親和我們

《多少往事耐不住寂寞》 第1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