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99年,正在致力於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路甬祥在為“中國中青年院士文集”寫的序中這樣說: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21世紀,中國將要在建立自己的創新體系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科學和教育的騰飛,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沿著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的軌道不斷前進。中國科技界,包括正在成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應當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而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韓啟德院士文集》是“中國中青年院士文集”中的一本。

我是透過韓啟德的夫人袁明和他相識的。早在1992年12月,我在一次宴請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丁時,袁明也在場,當時她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袁明和哈丁將他們合編的《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簽名贈給了我。這本書是中美兩國學者對1945-1955年間美國對華政策、國共兩黨對美政策、朝鮮戰爭、臺灣海峽局勢等問題共同分析和研究的成果,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運用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材料,研究了導致中美關係敵對僵持的複雜原因,得出了許多有啟發性的結論。這本書,使我對袁明的學術水平有了很高評價。後來,我受聘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而袁明恰好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因此,我就常常將她稱為“領導”了。

透過袁明,我認識了韓啟德。2002年5月5日,在一次宴會上,袁明將簽名本《韓啟德院士文集》贈送給我。

收到這本書後,我照例概略地瀏覽一番內容。韓啟德長期從事心血管基礎研究,在腎上腺素受體領域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公認,因此,這本薈萃了韓啟德代表性論文的集子,也主要圍繞這一領域,專業性很強,讀起來難度很大。但是,《韓啟德院士文集》卷首有一篇萬餘字的學術性自述,既講述了韓啟德的成長曆程,又講述了他的學術經歷,細讀之後,讓人不禁對他的奮鬥精神大為欽佩。

早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韓啟德就立下了從醫之志。那一年,韓啟德先是得了猩紅熱,剛好一點,又得了風溼性關節炎和心包炎,他昏迷了三天三夜,被搶救過來後,又住院三個星期。用韓啟德的話說,當時的醫療條件雖然有限,但護理工作“極其完美”。由於他必須絕對臥床,所以護士就從服藥到吃飯全部喂到口,以至於他出院後,永遠忘不了這些白衣天使了。巧合的是,7年後,當他考取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時,報到時體檢的地方居然就是他當年住院的地方。

1968年底,在持續高漲的“文革”浪潮中,韓啟德大學畢業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他被分配到陝西臨潼,成為一名赤腳醫生。早在大學學習期間,他為自己立了座右銘“要勇敢地生活,做生活中的強者”,立志要成為一個能夠戰勝自身缺點的人。面對缺醫少藥的農村醫療狀況,韓啟德用上了自己全部聰明才智。

剛到農村的時候,韓啟德只在學校學完基礎課程,臨床課根本沒有系統學過。當時他所能做的只有仔細觀察病情,並對照病情翻閱從上海帶去的有限幾本教材。遇到危重病人,他經常親自護送他們到大醫院救治,然後自己也留下來學習大醫院醫生的治療方法。門診看過的病人,只要他沒有把握,就騎著腳踏車上門隨訪。靠著勤奮和自學,等到他離開農村的時候,方圓幾百裡都知道了這樣一位“韓大夫”。他不但能夠做白內障、鼻息肉、扁桃體、闌尾炎、腸梗阻、疝氣、大隱靜脈曲張、計劃生育手術等,還能做胃大部切除、膽結石和甲狀腺手術,甚至可以開展兔唇修補等成形手術。由於不少農民習慣於中醫診治,他又自學了中醫中藥和針灸,掌握了中西結合的治療手段。他也不滿足於農村原有的簡陋醫療條件,陸續創造條件,建起了手術室、化驗室、心電圖室等。

艱苦的環境,對於意志薄弱者來說可能意味著墳墓,但對於意志堅強者來說,卻是磨石和熔爐。韓啟德說,在農村行醫10年,他為無數病人解除了病痛,成為一名備受群眾歡迎的全科醫師,然而更重要的是增長了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克服困難,創造條件,開啟工作局面的能力。

“要勇敢地生活,做生活中的強者”(2)

1979年至1982年,他在西安醫學院攻讀研究生。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擔任教師。1985年至1987年受邀到美國埃默裡大學藥理系擔任訪問學者。在美國,他先是從事神經肽Y(NPY)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隨後轉到α1-腎上

《藏書印刻》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