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章 (第1/2頁)

烏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於封地治理的若干意見》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21章

請走李丞雪李大仙,慈悲川處再無亂象,孟蒼舒也踏踏實實晾著那位大仙,只命人在城中嚴加看守,自己只在川上逗留,投身公務。

陸陸續續將近兩個月,七月驕陽流火方至,慈悲川斂骨之事終於臨近尾聲。

尋到親人遺骸者不過十之二三,但這是早有預料的。

二十年前的白骨了,能辨認者不過寥寥,這半數里也有不少錯認,可又能如何?斯人已逝,收斂過去是為了更好朝前看、往後活,為自己尋得一份安慰。

就像國家這三十年戰亂後,即便千瘡百孔,也不得不拖著沉重的步伐,努力邁出歷史的泥淖。

而那些沒尋到的,有些死了心,支離悽楚無功而返;有些不甘心,直到斂骨之事進入尾聲,仍逗留此際,妄圖尋找。

孟蒼舒不免一一面見親勸,見了不知多少無助眼淚,最終才好說歹說,使得人踏上歸途。

然而他也不希望滿懷希望奔赴此際之人卻如此傷心而歸,待到斂骨最後一日,他親自剷下第一鍬土,接著由青郡軍將士給早就清理好的地方接連挖開深坑,再給無人認領的無名屍骨一一規整,蓋以素布,面南而葬。

尚未離去的尋親百姓朝數千骸骨殮葬掩埋之地叩拜悲泣,孟蒼舒等著時機,取出前幾日剛剛送至此處的聖旨,在墊土完成後高舉宣詔。

“宣帝上諭,眾人接旨。”

在場之百姓起先不知發生了什麼,然而軍士卻都一一跪下,便有人朝後喊去,說是聖上有旨意,於是大家也依次跪列接旨,只是不知到底是什麼旨意。

“上諭,國難罹悲,天下同患。慈悲川數戰,將士埋骨共赴黃泉,忠烈可表,感昭日月。刺史孟蒼舒代朕行撫,今尚有無歸之骨,朕不忍忠良無祭、貞賢不祀,特命慈悲川埋骨之地起建銘忠歸魂祠,慈悲川租賦免三年,三年間往來祭拜親眷路驛皆可宿,不得阻行。欽此。”

孟蒼舒站在制高點視野開闊聲音洪亮,又將皇帝的上諭以百姓可以聽懂的話語再誦讀一次,這次話音一落,山呼萬歲之聲迴盪川上。

一聲聲“萬歲”,盡是悲聲,萬千家的離喪,雖不能由此撫平,但人死已矣,從安排此次斂骨到上奏,孟蒼舒已做了自己全部能做的事。

而萬歲之後,百姓卻都未有起身,孟蒼舒正要邀大家一併為親人的祀祠墊土時,卻忽聽並不齊整的呼聲:

“謝刺史大人高恩!”

“刺史大人千歲!”

“謝刺史大人為民請命!”

“大人……”

……

孟蒼舒不由得愣住了。

他做斂骨之事,一是確切可憐百姓思念已故親人,二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今日百姓即便未能尋親成功,仍是謝他此舉,使得冷靜自持如他也呆愣原地,眼眶發熱。

慈悲川斂骨之事就在這一聲聲對孟蒼舒的感恩齊贊當中轟烈收尾。

最終,是這封聖旨與旨意裡的“恩澤”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作為舉國上下僅有的十五個兩千石刺史之一,孟蒼舒擁有其他地方官吏沒有的面上呈奏之權。

也就是說他的上奏可以不經過大司徒府,直抵皇帝書案。

關於慈悲川斂骨的報告,是他作為兩千石刺史上任來的第一封表奏。

一個月前,這封上奏順利抵達了目的地,第二日廷朝,皇帝蕭蔚便將孟蒼舒的表奏下發給了所有有資格參加廷朝議政的朱紫銀青們一一過目。

“如此良吏,肺腑之語,朕讀罷心腸俱震啊……昨夜又夢見沙場廝殺,朕的那些子弟兒郎為家國不顧性命拼盡了最後的血,朕如何不痛如何不哀?今日再觀此奏,思及如此多百姓為今日中興大業失子失親,而將士之骨曝露荒野,任憑野獸啃噬……何至於此啊!朕實不忍聞!幸好有良慈郡刺史孟蒼舒這樣的慈懷之人,顧念百姓悲苦,上任頭一件事不為自己立足不為賺得人聲鼎沸,只做此慈悲之舉,可謂父母良吏也!”

皇帝說得十分激動,下面官吏卻面面相覷,這個名字對他們來說十分陌生,只知道良慈郡之前折了兩個刺史,出身都頗高,但這個卻默默無聞,怕是個充數頂上的吧?

只是皇帝誇讚,此刻無人多嘴,都道聖上體察,才有此治世之能臣。

但其實在下首的官吏當中,有三個人是清楚這個名字的。

“臣有奏。”

《封地就國是什麼意思》 第21章(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