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基督教在不到300年的時間內,如此迅速地成長壯大,首先是與“四福音書”宣揚的上帝之道分不開的。為了每一個信奉上帝的人平等地去愛人,基督耶穌提出:“要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得美食,叫富足的空手而去”;為了實現天國的理想並決不放棄對於天國的堅信與追求,基督耶穌指出:“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甚至不反對在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以進入天國,這不僅是因為“努力”一詞在原文中就是“憑暴力”,而且還因為基督耶穌宣告過:“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當然,基督教主要是以傳教的方式來擴大救世思想的社會性影響與吸引力的。
因此,其次就是需要傳教的組織,特別是選擇能夠承擔起傳教使命的組織者,以有利於進行較大規模的傳教活動。於是,“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汙鬼,井醫治各樣的疾病。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裡鞭打你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什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裡頭說的!'”
顯然,領頭傳教的使徒,不僅要具備顯示驅鬼治病這一類神蹟的某種能力,以便使眾人受到感化而信奉基督耶穌;而且還要具有適應社會環境而善於為人處世的高度技巧,以儘量避免遭到猶太教眾從宗教到政治的迫害。然而,最關鍵的仍在於,使徒們能否堅守自己對於基督耶穌的信仰,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上帝之道,使上帝之靈灌注自己的全身,使自己成為上帝之子的代言人。要言之,使徒應該以基督耶穌最忠實而又最信賴的門徒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是上帝親臨人間的個人見證。
基督耶穌為什麼要在眾多門徒之中親自選擇出12個使徒來,主要是由於在創教之初所決定的傳教物件只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羔羊”,所以,基督耶穌要允諾在最後審判的時候,這12個使徒將“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很明顯,在此基督耶穌並沒有完全擺脫,或者說甚至企圖利用猶太教關於“猶太人之王”的彌賽亞降臨的宗教預言。在這裡,可以看到基督教創教之初,與猶太教既有著互相沖突的一面,又有著互相影響的一面。儘管如此,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的衝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對於教徒的爭奪,導致後者的出現動搖了前者的宗教基礎與地位。
特別是猶太教與基督教這兩教之間的相互爭鬥,對於巴勒斯坦的政治秩序造成了社會性的衝擊,無論是羅馬帝國派來的總督這樣的外邦人,還是羅馬帝國分封的傀儡王這樣的諸侯,都不得不出面來調解,甚至進行干預,因而宗教衝突必定要走向政治解決的道路,由宗教迫害升級為政治迫害。所以,猶太教教眾會將這些使徒視為叛教者並進行宗教懲罰,也會將這些使徒誣告為叛逆者以使其接受政治懲處,而面對所有這一切的迫害,勢單力薄的基督教,從教主到使徒將不得不保持沉默,憑藉心中的信仰來進行無言的抗爭。
這一宗教的抗爭實際上有著來自現實生活之中的藍本:一個國王與他的12個部屬如何反抗暴政的故事,逐漸轉換成基督耶穌與12門徒如何興教的故事,兩者都是受膏者的殉難故事。在公元前3世紀末,斯巴達王進行了一次政策性的革命,試圖透過取消債務、重行分配土地、解放奴隸來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結果,被馬其頓大軍鎮壓。斯巴達王不甘心失敗,奮起反抗,後來因為部屬的出賣而被處死。斯巴達王在他臨死之前那一天的晚餐上,對他的12個部屬說自己已經被出賣給敵人了,因而吩咐部屬停止他們毫無希望的戰鬥,第二天斯巴達王就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從此,斯巴達人稱他為“英雄和神子”。
在這裡,可以看到基督耶穌殉難故事對於斯巴達王殉難故事的模擬:受膏者的類似身份;救世思想與活動;12個屬下之中出現了叛賣者;在最後的晚餐上講話;被釘上十字架而死;被稱頌為“神子”。可以說這種模擬是全面性的,無論是故事的結構順序,還是故事的述說內容,都幾乎如出一轍。這是純屬偶然的巧合?或是直接受到了影響?如果考慮到在公元前這一段時期之內,斯巴達地區與巴勒斯坦地區都曾經被馬其頓大軍征服,再加上兩地之間人們友好往來,不僅在政治上舉行過締結同盟的談判,而且有大批的猶太人移居斯巴達一帶,就不難理
《聖經的破譯》 第3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