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腳趾頭被瀝青劃破滲出了血。我強忍疼痛行走了大半天,身體像用久的破抹布一樣,累得幾乎要散架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和前輩修行僧一起化緣了好幾個小時。黃昏時,我拖著筋疲力盡的身體、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在返回寺廟的路上,路過一個公園時發生了一件事。正在打掃公園身著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我們一行人,她一隻手拿著掃帚一路小跑來到我們跟前,向我的行囊丟進了500日元的硬幣。

這一瞬間,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貫穿我的全身,心裡頓時充滿了難以名狀的幸福感。

雖然她看上去生活並不富裕,卻毫不遲疑、也不見絲毫傲慢地給了我這一介修行僧500日元。她新鮮和純真的美好心靈,是我在迄今為止的六十五年裡從未感受到的。透過她自然而然的慈悲行為,我深感觸控到了神佛的愛。

把自我利益置於一旁,首先對他人流露出悲憫之心——老婆婆的行為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認為它是人世間思想和行動中的最善最美。這個自然的德行教會了我“利他之心”的精髓。

所謂“利他之心”,佛教裡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裡是指愛。更簡單一點地說,是“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這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者像我這樣的企業人士在經營公司中不可缺少的關健詞。

說起利他,聽起來好像有點過於偉大,其實一點也不。給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見妻子喜悅的表情,讓勞苦一生的父母過得舒適,像這樣對周圍人的一點體諒、關心就已經是利他的行為了。

為家人工作、幫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誠、細小的利他行為一點點延展為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那樣的大規模的利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佈施給我500日元的婆婆和特瑞莎修女沒有本質的差別。

人類原本具備希望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什麼的善良之心。比如,就在最近,當聽說有很多年輕志願者無償地為災區做義工時,我強烈地感覺到所謂利他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

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了“他人”的時候,我的這個觀點一定能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吧。而且,聰明的人應該能注意到,奉獻於他人並不僅僅只是對他人有利,終究還將有利於自己。

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在於“善心”

追溯起來,這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當時,我們京瓷公司還是一箇中小企業,我在歡迎新員工的典禮上,對新來的大學畢業生作了如下講話:

“以前,你們一直在父母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的關照下生活。從今以後,你們進入了社會,所以,現在該輪到你們回報社會了。作為社會人還希望別人為你服務的想法是不對的。必須從‘希望別人為你服務’的觀念轉變為‘希望為他人服務’。”

之所以說這一番話,是因為當時京瓷公司規模還小,各項福利還不健全,而剛進公司不久的大學生們則抱怨“我原以為這是一家不錯的公司,沒想到福利制度不健全,待遇也不好。”

對此,我訓斥道:“現在公司規模確實還小,裝置、制度都不健全。但是,從今以後,使她成為出色的公司,成為福利待遇豐厚的企業不正是你們的任務嗎?不是要求他人去做,而是由你們自己去創造。”

我的觀點是,站在“希望別人為你服務”立場的人,只注意不足之處,只是抱怨不公平不滿意。但是,一旦進入社會以後就要站在“希望為他人服務”的立場上,必須為周圍作貢獻。因此,人生觀、世界觀必須作180度大轉變。

因為當時我還不知道“利他”這詞,所以並未把這些作為支配自己行動的哲學思想。但是,我仍然不斷告誡年輕人要為他人做點事情,即使一點點的用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利益而是他人利益。即使有時作出自我犧牲也要為他人盡力。圓福寺的長老們曾經給我講述了下面這個故事,闡述了這種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某個寺院,年輕的修行僧問老師:“聽說在那個世界有地獄和天堂,地獄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呢?”老師是這樣回答的:“在那個世界確實既有地獄也有天堂。但是,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兒的人們的心。”

老師繼續講道:“地獄和天堂裡各有一個相同的鍋,鍋裡煮著鮮美的麵條。但是,吃麵條很辛苦,因為只能使用長度為一米的長筷子。住在地獄的人,大家爭先恐後想先吃,搶著把筷子放到鍋裡

《活法蘭》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