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問答式授徒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管思考得正確與否,我不再去想,就帶了衛隊,匆匆去李應、杜興經營的軍械司,看工作進展如何。
李應自任軍械司司長以來,和杜興這個軍械司總管事搬離了“將軍宅”,他倆與軍械學院院長戚無雙,副院長耶律火、完顏烈、李威、張怒任等吃住在軍械司院內,很難見上一面。
我們進了軍械司院內,聽不見走動聲和吵鬧聲,只有車床、管鉗碰撞的聲音。走近一看,神弩作、甲冑作、旗帳作、刀槍作、戰車作、拋石作、守城作、攻城作、火油作、火藥作、火器作、閃電作、毒戰作、馬軍作等各種房舍內,畫圖紙的、小聲討論的、苦思冥想的、自言自語的,不一而足。製造車間,工匠們則專心試製著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
軍械學院裡,30名老年工匠、一千多名青壯年工匠按照特長、興趣,被分在不同廠房裡,結對培訓。戚無雙講授的正是弓弩的前世今生。
戚無雙講道:“弩是由弓發展改良而來的。中國最早在兩萬多年前就發明了原始的弓箭,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在弓箭的選材、製作、使用等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當時的弓箭種類也很多,製作水平也很高。據記載,春秋時代的晉平公讓人制弓,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弓箭使用時要用一隻手託弓,另一隻手拉弦,箭的命中率也不算太高。後來,就在弓的基礎上發明了弩。弩是裝有臂的弓。弓臂上安了定向裝置和機械發射裝置,命中率大大提高。據史料記載,弩機是戰國時代楚琴氏發明的。其製造已相當精巧,它外面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遠近的分劃,匣的下面還有扳機與鉤相聯,發射時,將弓弦向後拉動,掛在鉤上,瞄準目標,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展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瘐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據《戰國策·韓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六百步。《荀子·議兵篇》也記載有魏國武卒“有十二石之弩”等。弩的發明、製作和使用,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在馬陵開戰。齊軍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近萬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此地時,萬弩齊發,魏軍慘敗,主將龐涓自殺身亡,這就是孫臏與龐涓鬥智的著名的馬陵之戰。到了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趨向標準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六石弩。漢時李陵5千步兵力戰匈奴8萬騎兵,在箭盡之前居然縱橫不敗,靠的就是強弩。三國時代,蜀國諸葛亮發明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一弩十矢俱發。以後,馬鈞又在此基礎上作了改進,使這種諸葛弩的威力大增。兩晉時代弩機趨於大型化,如公元410年,劉裕擊盧循,軍中多萬鈞弩,摧枯拉朽,連破盧循。到了唐代,弩的種類更多,有的弩長一丈二尺,發射時用絞車張之,一發聲如雷吼。”
有學員問:“我朝弓弩是如何發展的?”
戚無雙講道:“到了我們大宋,京師設有弓弩院,地方諸州也設有軍器作坊。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許多雙弓弩和三弓弩都是絞車弩,張弩人數從數人至百人不等,這些強弩力達十五至三十石(宋代一石拉力約為63.6公斤)。神臂弩乃我朝最強單兵弩。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啥意思?宋代1尺長約30厘米,一寸長約3厘米。因此,可以看出,“弓身”長約1米,“弦”長約75厘米。弩矢的箭羽是木頭製作的,弩矢長約4寸至8寸,即12到24厘米之間,差不多一根筷子的長度。“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宋代1步約1.5米,就是三四百步約400到600米。這應該是指最大射程。而有效射程內如榆木半笴,也就是半個箭桿,神臂弩發射的是小尺寸的箭,最大射程400到600米。有效射程能射入榆木6厘米到12厘米。這是很強的穿透力。
效能上,假設普通的弩只能發射出50米每秒速度的弩矢。那麼,把這種弩的弩身,弩臂採用兩倍粗的弩臂,就能保證同樣的拉力,提供2倍的弩矢受力距離,並提升一倍的速度。達到大概
《梁山不高聚好漢求下聯》 第103章 問答式授徒(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