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4章 毛熊與玉米 一 (第1/2頁)

搞程式碼的醫學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提到赫魯曉夫,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我想肯定是玉米,一大原因就是在我們歷史課本上關於他的介紹就是玉米,以及一張他拿著玉米照片,即使是網路上,介紹他也是以玉米作為切入居多,其實這也不怪我們,畢竟那些奇奇怪怪的玉米海報和笑話都是他們那產的,只是被我們學了過來。】

【與毛熊在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取得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國內糧食嚴重的匱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毛熊農業造成了空前破壞,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糧食的生產能力急劇下降,戰後政府依舊透過工農產品交換以及國家招工制度等等多種手段一次次的從農村和農業方面抽取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此來不斷的給城市和重工業輸血,這導致農村的大量人口外流,進一步加劇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而且,這一時期的毛熊還頻遭自然災害的侵襲,乾旱波及了他們境內多個重要的產糧地區,在烏克蘭的年降水量為16mm,庫爾斯克州的年降水量低至10mm,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年降水量更不足9mm,在這段時期他們經歷了戰爭以及天災等一系列嚴峻考驗,最終在1946年引發了嚴重的饑荒。】

【面對農業形勢岌岌可危,改革刻不容緩,他們意識到必須增加農業發展的資金了,可問題是資金的總量不能滿足同時對多個專案的投資,想要提高產量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肥料,要有優質的種子以及除草劑和其他科學的耕種手段,除此之外還要有儲藏糧食的裝置。】

【在耕地問題上,一是將補充資金投向傳統農業地區,以穩固既有農業根基,但這些區域所增產的糧食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二是開啟大規模開墾荒地的規劃,嘗試開闢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可對於土壤改良和技術投入又是一筆大花銷,如果是你又會作何選擇。】

“這生地變熟地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啊”。

“是啊,得選一吧,開荒那樣那麼簡單,這歷來都是件大事,有沒有人去,去了能不能有住的地方,會不會凍死,在糧食產出來之前能保障有飯嗎,會不會餓死.....”。

人們你一句我一句,巴拉巴拉說了許多,反正就是不覺得去開荒是好選擇,恐怕只有那些實在沒路走的人,才會跟著去開荒吧。

【毛熊高層最終拍板選擇了第二種方案,開展大規模的墾荒行動,這便是他們為緩解自身農業困境,改善糧食供應緊張局面的方式,也被稱為‘處女地運動’。 墾荒的主要方向,瞄準了哈薩克北部以及爾泰地區,那片長期被閒置的半乾旱區域,令人矚目的是,墾荒行動在初始階段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成效,在運動開啟的首年,毛熊便成功開墾出近1900萬公頃的耕地,這一數字極為可觀,甚至超越了英國,法國以及西班牙這三個國家耕地面積的總和。】

“1900萬公頃的耕地,他們開荒開出來的面積,快趕上一個河南省的面積!”

“感覺有點不對勁,這搞出來的新地方能長久耕種嗎”。

雖然所有人都被這個數字給嚇著了,但回頭一想,總感覺有些不對勁啊,這要是塊好地方的話,那就早就在之前的饑荒時間被開墾出來了,這沒被開墾,肯定是有問題的。

【1958年,毛熊農業迎來了大豐收,新土地地的穀物產量佔當年全蘇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土地之所以是荒地那也是有原因的,新的土地大部分割槽域對於種植農作物都屬於高風險地帶,還缺乏基礎設施的建設。】

“對啊,怎麼辦”,人們希望天幕能說出個什麼解決方法了,看看能不能學點東西,即便不能,開開眼也是好的,可事不如意,現實就是當時沒什麼好方法。

【那時毛熊想要在新開墾的土地上覆制一個老美那樣的農業帶,可問題是這片新土地位於遠離海洋的大陸腹地,高中地理告訴我們,這種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日照充足,晝熱夜涼,晝夜溫差大,這麼一聽好像還挺適合農業的啊,可最重要的問題是,它降水稀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夏季時期的降雨變幻莫測,而農業又需要大量用水,這就導致糧食產量容易大幅波動。】

“我們中原地區好像是遠離海洋的大陸腹地”。

“那你不覺得天幕說的對嗎”。

“可我們是產量大戶啊”。

“那是因為我們這耕的久,千年來都是這片耕地好,都是熟地,其他地方都是沒開發的,南方脹氣多,北方會凍死,難以種植”。

聽聞他們的談話,其他人也湊了過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我們這有那兩條

《錯位時空出自哪首詩》 第124章 毛熊與玉米 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