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6部分 (第1/4頁)

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恢復之前關閉的粥廠,再次給難民們帶來了鼓舞和士氣,可以說這是近一個月來官府做的唯一一件大好事了。結合之前的種種訊息,在絕大部分難民們看來,事情正在趨於好轉,哪怕這絕大部分難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仍然在忍受著飢餓。

袁肅很清楚他這段時間在山海關的做為,僅僅是帶給所有難民一份捏造的希望。捏造“希望”的目的,自然是希望難民們能保持穩定的秩序,並且支撐到真正的“希望”到來。

因此,在進入八月份之後,袁肅逐漸開始關心三件事。

首先自然是軍中雜役與個人工廠的招募。儘管對數以萬計難民面前,這次招募的規模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他邁出去的第一步,而且還是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

早在籌備階段,袁肅已經給負責主持招募工作的趙山河做出了幾點要求,不管是雜役還是工人都要經過嚴格遴選,從體質、健康狀態和一技之長著手。大部分難民都身體極度衰弱,能夠煎熬到現在還能保持狀態的人,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都是值得優先招募的。若是隨隨便便招募一批難民,不能幹活不說,弄不好還會帶一身傳染病。

第二件事是與吳立可等人磋商興辦工程。不過對於袁肅而言,他在這件事上不再關心工程計劃的本身,因為這些工程計劃早在前年的時候都已經擬得清清楚楚,眼下只要打通洋人的關係就能重新開工。

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拉攏吳立可和臨榆、撫寧兩縣的官紳階級,從而開始施行自己的計劃。在這幾天的交涉、會談當中,他已經向眾人做出了許多暗示,諸如“只要有自己出面這兩項工程萬無一失”,“一開始若是由自己來處理難民,根本不會發生今天的困境”,甚至還十分鄭重的提及“識時務者為俊傑”之類的話。

參與會商計程車紳官吏、財主地主們或多或少都意識到袁肅的意思,可說到底大家也都只是悶在心裡胡思亂想,不管想的對與錯,任誰都不敢輕易點破這層窗戶紙。

倒是隻有吳立可是全然醒悟過來,要說之前與袁肅談話時是模稜兩可,可結合這幾天的交往已經再清楚不過。袁肅擺明是要把吳承祿取而代之,而這也能解釋對方為什麼會如此熱忱投資這兩個大專案。

然而,吳立可的態度與其他人一樣,同樣是悶在心裡拿捏不定。

至於第三件事,還是焦急的催促北京政府下撥賑濟物資。袁肅每隔兩天都會向北京去一封電報,他沒有把目前穩定的局勢如實上報,一旦上面知道這裡還能支撐得住,辦事效率必然會愈發低下。所有發往北京的電文基本都很短,三言兩語把情況描述一下,接著則是苦口婆心的急催救援物資。

只是儘管他如此這般殷情的發電報催促,但北京方面卻絲毫沒有同樣的熱情,除了八月一日這一天回了一封官腔官調且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電文之外,其他發過去的電文一律是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北京方面的反應是在袁肅的意料之中,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十萬人規模的災情幾乎很少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在很多當權者的眼裡,哪怕是一艘洋人的火輪在中國海域發生沉船事故,都遠遠要比十萬人受災值得重視。

這也是為什麼山海關總兵吳承祿妄圖隱瞞災情的原因,十萬不到的災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報上去未必會得到國府的重視,但一定會遭到國府的訓斥,何必還要自討苦吃?

袁肅之所以樂此不疲的每隔兩天向北京發去一封電文,目的是希望北京方面知道他對這次賑災的認真和盡職,同時若當真能夠起到催促作用當然也是最好不過。

正文 第89章,先入鋪墊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2…12…28 11:21:04 本章字數:3134

到了八月四日這天下午,袁肅剛剛會見過陳文年和趙山河,將第一混成旅所招募的五百名雜役與三百名工人的名單圈定下來。前前後後只用了四天時間就完成了八百名額的招募,這不能說是辦事有效率,而是前來應募的人實在太多。流水線般進行篩選和檢查,哪怕有再多不合格的人被甄出,可照樣還是招募到不少達到標準的人,畢竟所謂的標準也不是太高。

陳文年和趙山河才離去不久,杜預便快步迎進來通報,稱臨榆縣縣長吳立可有要事求見。

袁肅以為吳立可是來找自己談論專案的事,於是隨便問了一句一共來了多少人,之前商談這件事時都會有許多相關人士陪同,就在昨天連撫寧縣陶縣長還專門趕過來了一趟。

杜預

《武夫石》 第9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