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林取笑老友,說你老人家充其量一個“遊寄隊”員,沒當過一天正規軍,怎麼靠生孩子生成個三軍總司令?陳石港說沒我們家這三軍能解放臺灣嗎?你還不服!這人“鳥語”依舊,一副熱心腸,跟杜榮林什麼話都講,稱得上莫逆之交。

1964年夏天,杜榮林之女杜山初中畢業,因升學問題與母親秦秀珍矛盾尖銳。杜山希望上高中,以後讀大學。秦秀珍卻主張女兒讀市裡的衛生學校,跟她一樣從醫。那些年秦秀珍在醫院一邊工作一邊進修醫專課程,此時已經當了兒科醫生,她以自己為例勸導杜山,說這些年高中生考上大學的比例不高,考不上大學只能去做工,不如讀中專。杜山很犟,固執已見,不聽勸告。

杜榮林問女兒:“媽媽說的風險你不擔心嗎?”

杜山說:“爸爸你說過,打仗有風險,該打還得打,不能怕。”

杜榮林沉吟許久:“杜山,你真要認定了,就決不後悔,做得到嗎?”

杜山說她做得到。杜榮林把手一擺,說:“行了,就這樣。”

他讓女兒自己決定。杜山高興得掉了眼淚,說她會一輩子感謝爸爸的。

這時她才說,她一心想上高中,為什麼?因為想上大學。她要讀軍事工程專業,製造最先進的,能把U-2飛機從高空中打下來的導彈。爸爸講過一位於立春叔叔,講過還要打仗。爸爸去打仗去解放臺灣的時候,她要為爸爸發射導彈。

此前不久,這一帶人們剛剛領略過一次導彈發射之威。那一天杜山和她的同學在學校上覆習課,突然有“轟隆!轟隆!”兩聲巨響爆起於空中,驚天動地,擊碎了閩南一方天空的寧靜。巨響傳來時教室為之震撼,一時寂靜無聲,老師同學們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杜山在那一刻忽然平靜地冒出一句話:“導彈。”

果然是導彈發射和命中的聲響。這天,一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在福建南部被解放軍導彈部隊擊落,飛機墜毀於附近田野,飛行員死於駕駛倉內。被擊落的敵偵察機飛行高度達十萬公尺以上,飛得又快又遠,為一時王牌間諜機,美軍曾用它深深侵入蘇聯領空,臺灣國民黨空軍也借其潛入大陸偵察,一般防空武器無奈它何,國民黨空軍曾因此趾高氣揚,直至解放軍裝備了新型導彈。

杜山在軍營里長大,耳濡目染,軍事知識比其他同學豐富,她猜中那兩聲爆炸的來歷。哪想這女孩竟因此萌發志向,要為父親和他的軍隊去製造這類武器。

從心裡說,杜榮林更希望自己的女兒去當醫生,像她母親一樣。海峽間的這一場戰爭應當在他這一輩人手中結束,不要留給兒女們去打。但是女兒的選擇和志向也讓他感到寬慰,無論命運如何安排,孩子是否果能如願。

他想,這孩子沒有白養。

杜山進入這個家庭,成為他的女兒事出偶然,卻也似乎是冥冥有意。

1954年春天,杜榮林率部離開沿海軍營,徒步二百餘里,深入山區長途拉練,開展軍事訓練。有一天晚間,部隊按計劃宿營於一個山區鄉鎮,本營一連駐於土門村,這個村就是當年杜榮林於龍潭山谷伏擊敵車隊之後,渡河進入的小村。杜榮林並未故地重訪,因為營部駐鄉政府,離土門還有二十里地,拉練中軍務繁忙,沒有空閒四處走動。那些天春雨綿綿,部隊連日行軍拉練,戰士們相當疲倦,個個一身泥水。氣象部門報第二天天空放晴,杜榮林決定利用好天氣,全營略事休整,讓戰士們休息一天,洗澡洗衣。同時要求各連發揚愛民傳統,為所駐村莊群眾做好事。卻不料禍事忽至。

那時候正是閩南鄉間麥收季節,當地收麥習俗是把麥子帶梗割下,在田間捆好,運回村中打穀場,用打穀機脫粒。由於連連陰雨不能收割,季節已經拖了,一朝天氣好轉,農人下地搶收,沒早沒晚,搶得昏天暗地。白天人們只管收割,麥捆從田裡運到村中,一垛一垛堆積在打穀場上,晚間點起氣燈,男女老少一起加班脫粒。當晚,駐土門村的一連為群眾做好事,全連上場打麥,軍民攜手,氣氛熱烈。

午夜過後,場上麥垛基本打盡,唯西北角尚存兩垛。一連三班一新戰士表現積極,幹活賣力,揮一支麥叉挑麥捆,忽然有一叉刺進麥垛時感覺不對,鋼叉在麥垛裡好像扎著了什麼。往上一挑,鋼叉處哇地一嚎,不得了,竟從麥垛裡挑出個人來。這是個小孩,鋼叉直扎進小孩胸部,孩子痛叫不止,鮮血直噴而出,當即染紅麥捆。

杜榮林在營部接到急報時已近凌晨,時傷員送到鄉衛生所,已經昏迷不醒。杜榮林趕到病房探視,讓隨營行動的部隊醫生跟鄉衛生

《海峽海峽》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