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拿ぁ�
能於存活的本能之外,對生存的空間、身外的萬物有思索慾望,並有思索能力,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長的原因。成為百科全書似的全知全能人物,不僅僅只是伏爾泰、狄德羅那些人的夢想。古今中外,幾乎每一個思想家都試圖能理解,能說明,能掌握我們這個世界。於是人類的代表,一位位傑出的智者前仆後繼地跋涉在探求知識的苦旅之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菩提本無樹(2)
燦爛的文明,就在一代代人艱苦的求知過程中誕生、成長、壯大……
然而,當我們的科學發展到可以破解DNA、探索火星,能夠上天、登月、撞擊行星時,我們不得不發現,自己似乎越來越惶恐,越來越無知了。
以醫學為例,當耗了十幾年幾十年的精力,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權威時,回頭看來,卻發現自己所掌握的可能僅僅是人體中小小的一部分。越是深入,可能會覺得越是淺薄:骨科可能聽不懂腦科的演講,內科可能讀不了神經科的論文。有個笑話說某外科專家對右腿骨折束手無策,對別人的質疑他底氣十足地回答:“我學的是左腿!”說這不過是調侃吧,可很多西醫把中醫藥方看成天書卻是常見的事實——即便是多年的中醫,面對藥廚上密密麻麻的藥鬥,也很有可能沒辦法把自己方中所用的藥材一味味揀出來。
更不用說醫學之外了。隔行如隔山,這山越是攀登越是高大。
學科越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導致的結果是每個個體在幾何倍數增長的知識前失去了自信,迷茫了方向,覺得未知的黑暗越是廣大,越是神秘莫測。
像慧能手中的木柴,劈得越細,離木材的本相也越遠。而木柴還在一斧斧劈下去: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永遠歇不下來。木屑散了一地,難以收拾。
對於這個後果,幾千前的儒家就有了擔憂,他們是務實而聰明的,在一片混沌裡為自己,也為後人劃了個圈子:“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大學》)。“至善”所限的圈子之外,都屬於“怪力亂神”,不該去思考。什麼是“至善”呢,他們認為,能維持這個世界和諧有序,人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就是終極目標。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
然而,人的求知慾是永遠不能滿足的,而且這根本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就算圈子之外使勁壓抑著不去觸碰吧,那圈子內的天地就足夠每一個人皓首窮經畢生鑽研了。僅僅對於五經中的註釋,用幾萬言說明原文裡一個字是常有的事。接下來又該是用幾十萬幾百萬字來註釋這些釋文了……
就算能真正領會了先賢的真義吧,到那時,攬鏡自照,才驚覺白髮蕭蕭,死神已經在身前不遠的地方磨著鐮刀譏諷地對你微笑。餘秋雨曾說,他在書房裡對著頂天立地的先人著作有種被強壓窒息的感覺。古人也說,追求學問是“非人磨墨墨磨人”。短短一生,又經得起幾下研磨?層層堆積的知識,分明是無數先人用飛揚的青春、鮮活的生命換來的血跡斑斑的陳年舊賬,一個人白駒過隙般的一生,通讀尚且不可能,突破、創新更是得需要多大的偉力神通啊。
更有哲人恐懼地發現:茫茫天地,偶爾來到的渺小的我們,其實沒有什麼神靈會指引該往哪裡去;發現了整個世界的重擔從上帝的十字架上卸下,毫無情面地壓到了自己小小的肩上;一生的拼搏,註定要在百來年中徹底地煙消雲散;能力越大,就會發現我們的存在和掌握的知識是越發的可笑和微不足道;而我們的痛苦悲哀,也再沒有什麼神靈來聆聽化解分擔——
我們的奮鬥,我們的懺悔,我們的傾訴,我們的吶喊,我們悲憤欲絕的仰天長嘯,最多隻能在冷冰冰的大地上形成一縷輕風,同時無聲無息地消散於無邊的沉寂和虛空。
當黃土輕輕掩上我們冰冷蒼白的臉龐時,僅有的功績往往只是用留下的文字在知識之塔上加了一塊磚,而下一代又將在亙古不變的起點上重新開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前人的知識經驗他們無法直接繼承,不得不從頭再來一遍艱苦的旅程——我們的一生,往往只是把後人的求知之路延長一段罷了。
莊周,這位智者中的智者,窮一生之力,留下了兩句無可奈何的哀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菩提本無樹(3)
以有盡有限、渺渺之生,探求無窮無盡之知識,結果必是疲憊不堪。
然而人類總是要前進的,要前進總得要不停地學習新的知識。
《歌曲逆浪千秋》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