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連夜進城 (第1/2頁)
岸易通易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張麗芝走得急,把大黃狗鎖在門外,用一隻電力不足的手電筒照路,連夜帶著兒子出了門向大姑子家去了。
如果不是下雨天的夜間,他一定會走近路的。本來出門往西下一個大坡和上一個臺階走幾十米左拐就到了。
但是現在不行,她一個婦女帶著年幼的孩子,是不敢從這裡走路的,況且還要注意走路的安全。
八十一級石頭臺階,攀援起來太費勁兒,風險也太大。麗芝心裡這樣想著,頭髮都要豎起來,也就只好往南走穿過一條街,從四隊牛棚那裡往西上一個大坡一拐彎兒向大姑子家走去。
這裡說的近路,就是出門往西,下一個大坡,這個大坡下邊是一個相對平整的地塊,這裡居住著十幾戶人家,都趙姓,是本家。
這個地方在村裡叫趙家溝,趙家溝人出門辦事,是最困難的,它在村中的位置最低,往北就是救命河的河溝,沿著唯一的一條街南行,出了街一直向南上一個大坡就是四隊牛棚和打麥場,還連通著村南東西大街;出了街向東上大坡就是東臺,向西上一個足有八十一級石頭臺階的七八十度大陡坡就是西臺。
張麗芝要走的近路就是這裡下一個坡,上一個臺階的最近路線。
這八十一級臺階除了作為一般走路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有特殊功能。凡年老壽終,八十一歲者多有之,不能不說這一數字的特定意義,俗曰九九八十一,財壽算盡,有窮敗之意。
唐僧取經還有九九八十一難,這就說明,人遇上九九八十一歲,也就算是陽壽已夠,氣數已盡。
上丘村也有忌諱歲數逢九,以為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九十九歲的習俗。
這就是整個村子的人不管是誰,死了之後,家人在本家族中能行動的最長者男人帶領下,男女孝子分別排隊,女隊在前,男隊後行,依次從本家出發穿過幾條大街,上過八十一級臺階,到上面死神廟給死者辦理報到手續,以便死者儘早熟悉天國的情況,等待天國的工作安排。在點香燒紙,辦理手續的過程中,孝子們都要虔誠地跪拜在廟前的廣場上,直到點香燒紙結束返回。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若有不敬者,往往在不久後家裡還會走厄運或死人。所以,這裡是一個非常之地,有事沒事的,一般都不會在此地就留。
所以,儘管事情緊急,麗芝一個婦道人家,是不會從那裡路過的。
她寧可繞遠道、上土坡去大姑子家。
在穿行幾條街的過程中,大街上的社員們,包括大人小孩,都要出門看熱鬧,然後給孝子們一個口碑,尤其是家裡的最親近的的人。看你哭的痛不痛,哭的是不是真誠。看你是不是痛哭流涕,看你是不是彎腰垂首。以此來判斷你對逝者的孝敬程度。
到了大姑子家,一進門就看到兩個小姑娘已經吃過飯,正在桌子上煤油燈下看書,大姑子靜靜地守在身邊,手裡還端著給他們倒量的白開水。
“梅梅,蓮蓮,你看誰來了”大姑子藉著昏暗的燈光,看到麗芝打著微弱的手電筒帶兒子進了門。
等麗芝把家裡的情況告訴大姑子淑景時,大姑子扯著嗓子向後院喊道:“老梁,別飲牛了,趕快過來,麗芝有事找你”。
隨即老梁倉促地喘著氣跑過來。
說要去看姐姐,兩個小姑娘哭著鬧著也要去,這兩個小姑娘都是姐姐一手帶大的,感情十分深厚,好像姐姐就是他們的依託,怎麼也哄不下。最後姑父出面說話,才算平息了這場哭鬧。
姑父梁鴻信推出一輛破舊腳踏車,用手把座子和大梁上擦了一下,很快出了門。兒子友健在前,麗芝在後,一車三人一路向縣城方向走去。
他們繞道村北,沿著運送石頭的車隊路線向東,走過一段石渣路之後,進入一段泥濘的道路。麗芝和孩子都下了腳踏車,麗芝拉著友健,姑父扛著腳踏車,下面一腳泥,一腳泥地前行。
大約走了一里地路程才上了相對好走的路上。剛要上車,前面路上聽到了一男一女的說話聲。
姑父心裡想,這恐怕是村裡上班的人要回家了。
這聲音越來越近,麗芝有意把不太光亮的手電往前面晃了晃,原來看上去像是一對夫妻。
說話間人走到了跟前。因為雨天,兩個人一前一後推著腳踏車正向他們走來。麗芝在家出門很少,不認得是誰,友健的姑父老梁可是在外面見識多了。
迎面走過來的,原來是中丘村的何樹坤和鞏麗君夫婦。他們上下班經常一起作伴行動
《蓬州籃球隊》 第十四章 連夜進城(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