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國戰逼近 (第1/2頁)
五分音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夏五年五月。
劉備領益州近六百萬百姓歸順。
備因功免此前假幣之罪,並允其為自由民。
王垕並未對其行動有任何限制。
此後,王垕主持臨時長老院會議,準備正式建國。
在長老會議之前,首先要確立國名、國旗與首都。
國名王垕早有初定,這次只是長老會正式透過,為華夏共和國。
至於國旗,實則此時之人並無概念,也從未出現過國旗。
至於為何沒有國旗,是因華夏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屑於與周邊小國進行區分,因此沒有國旗。?
直到清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才在西方壓力之下設計了自己的國旗。
清朝末年確定的第一面國旗,乃黃龍旗,用於官船與外交場合。
?中華民國成立後使用的國旗為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
?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正式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象徵自由、平等、博愛。
?直至建國後的五星紅旗。
其他人不知道,王垕卻知,國旗乃重中之重。
而此時,擺在其面前的,有數十種設計方案。
經過討論之後,確定了一面群星拱衛一條龍的旗幟。
根據諸葛瑾的解釋,龍代表的乃是華夏故土,群星則代表海外各邦。
王垕對此進行了認可,便定此旗。
既然建國,那國都就是一個首要問題。
王垕再次提出方案,立五地為都城,其中一處為政治都城,四處經濟都城。
首先乃政治都城,這又有四地候選,分別為洛陽、東牟、金陵、江都。
洛陽乃此前舊都,中原腹地,王垕將其列入侯選之列。
趙義道:
“東牟為主公起始之地,加上流動人口,目前有口300餘萬,全國重要工業,科研,大學,皆在此地,在下建議,便以東牟為都。”
王垕道:
“所謂起始之地,僅僅具有紀念意義,然選擇都城,卻不可以此為依據。
今我華夏國土東至南美,西至馬達加斯加,且人口以每年30%左右遞增,東牟無論從經濟圈,還是交通圈考慮,皆不適合作為都城。
更有一點,諸位可曾發現一個問題,自建安年間,我剛至東牟起,至去年,十年間,東牟冬日溫度漸低,恐怕下降了一度左右。
這導致北渤海冰層一年比一年厚,且冰凍時間越發延長。
如今我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稀少,經濟與政治重心,當南移最為穩妥。”
說到經濟和氣候,諸葛瑾最有發言權。
“主公所言不錯,若綜合考慮,在下以為,當以江都、金陵最為合適。
若以地理位置考慮,江都居南北之中,距離東牟經濟圈,犀牛城經濟圈,江夏經濟圈皆最近。
且其位置又靠近長江口,海運、河運、皆最佳。又因其處於邗溝之口,漕運天也最為便利。
而萬一他國突襲,江都不曾靠海,有一定戰略縱深,危險係數亦不高。
雖金陵亦差距不大,二者選一,我建議選江都。”
諸葛瑾說的有理有據,作為兩屆首席執政官,對於經濟發展形勢,自然有著深刻理解。
王垕默默點著頭,表示頗為認可。
“子瑜之言,切入重點,諸位是否還有其他意見?”
眾人經諸葛瑾這麼一分析,也紛紛點頭表示了認可。
王垕見此,當下便做了決斷。
“既然如此,那便以江都為華夏共和國都城,定名中都,別名揚州。”
“喏!”
這種事,還是王垕一言而決。
“都城既定,但中都並無優良海港,那便以東牟為軍事陪都,更名北都。
至於其他三大經濟都城,則暫時以南倭郡的東都城,馬六甲海峽的南都為其二。
如今,埃及一分為二,既然佔領了亞歷山大城,那便以其為西都,至少移民三十萬至此。”
“移民三十萬?”
諸葛瑾也沒料到,西都竟然會定這麼遠,而且移民30萬,可並非易事。
“主公!移民30萬,工程浩大,當移何處之民?”
“河西走廊!”
“啊?”
眾人一愣。
《司馬懿無路可走》 第544章 國戰逼近(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