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頁 (第1/1頁)

寐語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點頭,沒說話,此後一路上我們沒再提及這個話題,轉而談起城中值得嘗試的餐館。到酒店門前,幫我取下行李,道謝和道別的話都說過了,他發動車子,轉頭對我說:&ldo;明天早晨會舉行葬禮,在聖維特教堂,離這酒店不遠。走路就能到,會有很多人進不去教堂,但能在外面看。酒店會告訴你路怎麼走。&rdo;他像是自然而然地覺得,那是一場重要的公開葬禮,每個人都將到場,哪怕是過路的旅者。酒店前臺擺放的花束是白色的,旁邊用玻璃杯子放了一隻小白燭,及一個很小的木頭相框。相框裡眉頭深蹙,表情嚴峻的哈維爾仍在燭光裡凝視他的布拉格,他的捷克。工作人員道歉說今明兩天不能播放音樂,因為是在哀悼期間。的確,當夜的布拉格,聽不見一絲音樂,我在冬夜瑰麗的老城裡穿街過巷,步行了兩個小時,這座被無數傳奇音樂家致敬過的城市此夜卻是沉寂的。黑旗隨處可見。餐館、商店、民舍……有的只是一小面斜斜cha在窗臺花盆裡,有的懸掛在店門口。在咖啡館裡我問年輕的侍者,是每間店都要掛,還是隨自己決定?他聳起眉毛笑:&ldo;當然隨自己,如果你討厭政治,討厭這個人,你可以為此乾杯。&rdo;次日清晨的布拉格,小雨,薄霧瀰漫,格外的冷與靜。布拉格的冷不像德國那麼凜冽直接,這裡霧雨相間,陰冷慢慢滲到骨頭裡,呵氣成霜。因為冷,我放棄步行,叫了taxi。這位司機不似前一位健談,一路沉默。去往聖維特教堂的路上,沿街掛滿了黑旗,風裡起起伏伏的黑旗,裹在布拉格的白霧中,並不刺目,也不突兀,這裡的氣場足以包容幾個世紀的動盪悲喜,乃至任何凡人的生死離合。路上車很少,行人寥寥,接近聖維特教堂時開始看見成群結隊的行人,都緩緩去往教堂方向,或是扶老攜幼的一家人,或是挽臂而行的老夫妻,或是獨自一個的年輕人。行人不知不覺多起來,窄巷小路,人們沉默著結隊而行。有人手持白玫瑰,有人拿著一小面國旗,有盲人牽著他的導盲犬。有些是和我一樣身在布拉格的外國人,一手拿著捷克國旗,一手拿著本國國旗。前方路口的警車和禁行路標,表示已進入葬禮現場區域,僅限步行入內。計程車司機望著遠處聖維特教堂的尖頂和飄揚的黑旗,沉默地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外面極冷,我裹緊大衣,打了個寒戰。道旁的警察審視我,伸手示意方向,低聲道:&ldo;謝謝,請這邊走。&rdo;轉過路口,眼前是豁然開闊的聖維特教堂廣場,一眼看去,全布拉格的人彷彿都在這裡了。黑壓壓的人群肅立在寒風裡,在教堂外,在一片廣袤的靜默中。葬禮已經開始,透過廣場前豎立的巨大螢幕,可以看到教堂內葬禮的直播。迴盪在教堂內的哀悼曲調,管風琴嗚咽的低音,主持葬禮的教區主教正在唸誦教皇給逝者的悼詞,沉緩語聲從擴音器中傳出,有一種悲而不傷的安寧能量籠罩在廣場上空。不僅僅是安寧,更有沉甸甸的分量,令人屏息,令人忘卻寒冷。肅穆的,充溢著尊重的力量。後面抵達的人陸續朝前聚攏,沒有人擁擠,前面的人群嘗試給後來者讓位,給老人讓位。主教宣讀悼詞之後,各國政要陸續致辭,如希拉里、克林頓夫婦和默克爾等,各自的致辭,皆簡短而富深意,共同哀思與敬意的表達之下,微妙措辭的差別,透著耐人尋味的立場。站在我身側的一個年輕男子,聽得極其專注,嘴唇無聲翕動,跟著複述致辭內容,似乎想從他國政要的言辭中,去更多地瞭解那個被稱為他們共同的&ldo;父親&rdo;的人。哀悼人群中,年輕人和老人的面容神情顯著不同。年輕的情人手挽手依偎在一起,看著螢幕上的葬禮畫面。帶著孩子的父母,低頭親吻孩子,悄聲安撫,清晨寒風中和大人們一起步行而來的孩子凍得臉頰通紅,緊緊牽著父母的手,懵懂地張望人群,還不明白這個清晨的特殊,安安靜靜並不吵鬧,即使被抱在懷中的幼兒也沒有哭鬧。卻聽見身後一位老婦人的啜泣。穿黑長大衣,銀髮裹在頭巾下的老婦人,低頭拿手絹拭淚。有位老先生拍了拍她的肩,同樣面容哀慼。我以為他們是一對伴侶,後來葬禮結束,人群散去,他們沉默離開,各走各路,甚至沒有道別,才知也是陌生人。

《好久不見高情商回覆》 第9頁(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