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反而是絕對不歸還香港,反攻緬甸也決定杯葛到底。
檢討開羅會議,假如不是史迪威、馬歇爾從中不斷的進行負面破壞,假如不是斯大林在德黑蘭背後的出手,假如不是丘吉爾鍥而不捨的打擊中國,假如宋子文能夠出席開羅會議,那麼對於中國與整個亞洲的利益而言,開羅會議應該是可以圓滿成功的。但是羅斯福個人的意志,卻在完全負面的情報中動搖,無法堅持自己原先對中國的承諾;蔣介石又過於相信羅斯福的善意與保證,而不能瞭解,國際會議之中的角力,實際上要比一場與野蠻敵人的肉搏戰還要可怕。
蔣介石起先認為,盟國對中國至少要比敵國仁慈一些,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所有會議的公開結論,會被盟國私下改得面目全非,從此以後,中國的命運,就一再的遭到「盟國」的出賣與踐踏,中國實實在在的成為盟國獲取戰爭紅利的犧牲品。最為可悲的是,中國當時還以開羅會議為中國帶來了突破性的成就,誰知道開羅會議的結論,一再遭到任意的修改。盟國既不會優先打通緬甸的通路,美國也不會給中國十億美元的貸款,中國卻要從萬分吃緊的戰區中,抽調最精銳的部隊,讓史迪威在緬甸的原始森林中,作沒有戰略意義的消耗,同時更嚴重影響到中國本身的安危。這就是在一九四四年日軍全力進攻下,中國戰區出現全面崩潰的主因。
開羅會議是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分水嶺,在形式上而言,中國在開羅會議之時,剛剛走出長期挫敗歷史記錄的陰影,邁向國際歷史四強舞臺的強國巔峰,中美英三國領袖能夠平等協商,完成對於戰後亞洲歷史佈局的安排,但是中國再也沒有想到,西方盟國竟然會聯手,把中國當成一個出賣打壓的物件。雖然斯大林、丘吉爾的心胸奸險,以及羅斯福總統的缺乏遠見與堅持,都是出賣中國的利益的原因,但是中國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出席會議的陣容不強,又有史迪威這種通敵的內奸,中國要想在世界頂尖謀略的會議上,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當然會容易遭到暗算。
33。8 惡夢開始降臨中國
開羅會議結束不過十天,惡夢就開始降臨中國。羅斯福突然告知蔣介石,盟國因為要全力進行諾曼底登陸戰,所以要延後全面反攻緬甸的計畫。蔣介石接到這個訊息,可以說是遭到極大的打擊,這等於說開羅會議的實質結果作廢,中國所有的希望,就是放在開啟緬甸的國際通路,接受美國大量的援助,以提高作戰能力,擊敗日本,重建家園。但是延期反攻的決定,就使得中國面對更為艱苦的戰局。
在緬甸通路遲遲無法打通的情形下,蘇聯又繼續封鎖西北通路,單靠每月一萬噸的空運,是無法支援中國戰區的民心士氣與作戰資源,蔣介石擔心,中國經濟危機的狀況,迫使中國可能無法再支援六個月以上。因此蔣介石只有向羅斯福提出,增加空運數量到達每月兩萬噸,以及根據開羅會議時候的協議,撥給中國十億美元信用貸款,以因應中國戰區處理惡性通貨膨脹,以及增加作戰抵抗能力的需求。其實這兩個要求,本來也是在開羅會議中,蔣介石得到羅斯福同意的,但是卻竟然「意外的」引起了中美之間爆炸性的衝突。
首先是美國駐華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在十二月九日,急電華盛頓,提出與蔣介石要求完全相反的看法,高思表示中國根本不需要美國新的援助資金,要想解決中國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中國所需的是大量物資的援助,但是除非打通緬甸的通路,美國根本無法將援助物資運到中國,所以美國政府目前根本不要答應蔣介石的貸款要求。而史迪威更是站在絕對反對的立場,他向馬歇爾報告,這是蔣介石慣用的政治勒索手腕,史迪威宣稱,因為美國不能履行承諾,打通經由緬甸援助中國的陸上通路,蔣介石就開口要十億美元做為「交換的條件」。
沒想到這個由史迪威捏造的'9'「交換條件說」,竟然會刺激了整個美國政府上下一心的強烈反彈,從陸軍部到財政部,從參謀長馬歇爾到財政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都對蔣介石要求十億美元的借款,產生敵愾同仇、連成一氣的看法,加上隨後蔣介石,又依照中美的協議,要求美國支付在成都修建戰略空軍基地,以及駐華美軍費用的錢,當這個訊息經過美國駐華大使高思傳回美國之後,蔣介石立刻成為美國政府內,人人喊打的「公敵」了(美國政府對於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都沒有過這樣的情緒反感)。
而所有的美國政府官員,竟然沒有一個人「記得」,十億美元的信用貸款,是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中,同意加以考慮的
《第二次中日戰爭是否可以避免》 第6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