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6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在華北駐屯軍順利攻佔平津之後,關東軍就一再的要求軍部批准出兵內蒙,攻佔平綏鐵路沿線。日軍部也認為,無論華北事變如何解決,日本最終都要控制內蒙,如果乘中國軍隊尚未大舉增援華北之前,先行出兵攻戰內蒙古,也可以增加防蘇的戰略空間。因此在關東軍的不斷請戰之下,參謀本部就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正式批准日軍可以沿平綏鐵路進攻內蒙的軍事行動。

而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擴大之後,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電令在內蒙平地泉的十三軍湯恩伯部,迅速趕往北平西北的戰略要地,南口與居庸關一帶佈防,以牽制日軍沿平漢線南下,並且形成對北平的側後方包圍。因為原先蔣介石的作戰計劃是準備指揮主力兵團,在河北與日軍進行決戰,因此特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行營,準備調集大部隊北上,並且要出動剛剛成軍的空軍參戰。

華軍在河北與日軍進行大兵團作戰的計劃是由軍政部長何應欽負責擬定。中國已超過一百個師的主力作戰部隊調往河北地區(當時華軍共有一百八十個師),同時還準備出動空軍轟炸平津兩地,此戰若是勝利則收復平津,若是不利,則退守太行山與黃河所形成的防線。國民政府在這條防線上,建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希望能夠與日軍進行僵持性的戰略對抗,以消耗日軍的戰力。而日本軍方也同樣的認為,盧溝橋所引起華北事變,主要戰場將不脫華北地區,只要日軍在華北的決戰取得重大勝利,擊潰華軍的野戰軍主力,中國勢將屈服。因此,從日本國內調來的增援部隊,全都在平津一帶進行集結,準備迎戰,一場中日的大兵團作戰,眼看即將在河北中、北部展開。而平綏鐵路沿線之戰,將是這場決戰開始之前的序戰。

不過,趕往南口的湯恩伯部在經過張家口時,卻遭到二十九軍劉汝明部阻擋,劉汝明當時兼任察哈爾省主席,他認為察省境內多年都沒有中央軍進入,假如湯恩伯部隊過境,必然會給日軍帶來入侵察哈爾的藉口。當然劉汝明並不知道,日本參謀本部已經批准關東軍組織察哈爾派遣兵團,準備進攻平綏鐵路沿線的計劃。結果還是靠西北軍老長官鹿鍾麟的出面解釋,劉汝明才放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河北的石家莊,二十九軍馮治安部同樣的阻攔中央軍北上佈陣,要由石家莊行營進行調解。這裡就看出二十九軍的格局,不但沒有利用這兩年多主政的時間,厚植準備抗日的戰力,反而在中日的矛盾之間坐大,把察哈爾與河北當成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二十九軍戰力沒有增長,中央軍與支援部隊又無法立刻進入陣地,負責在石家莊行營指揮的徐永昌,已經擔心若是要在河北進行決戰,中國中央與地方混雜的部隊,恐怕根本無法協同作戰。

21。2 南口之戰

在日本駐屯軍等待與中國軍隊進行華北決戰之際,關東軍已經奉命開始進攻內蒙境內、長城以南地區,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也決定,先對北平西北方的南口一帶戰略腹背,發動反擊。一方面固然是先解決受到夾擊的威協,其實一方面也是要阻止關東軍擴大戰區的搶功行動。因此,日本第十一混成旅團首先在八月十一日,奉命進攻在居庸關與南口的湯恩伯部,這是盧溝橋事變之後,中日雙方的一場規模最大的硬仗。關東軍方面,更是迫不及待地由參謀長東條英機組成了察哈爾派遣兵團,在八月二十日由內蒙的多倫,入侵平綏鐵路沿線,一方面準備截斷湯部的補給線,一方面則是準備控制整個內蒙,因此華北戰線的中日之戰,首先就在平綏鐵路一帶展開了。

唐恩伯部是蔣介石中央軍中,一支能夠打硬仗的部隊,又已學到了一些對付空中掩護攻擊的戰場技巧,此時由於搶先控制了地形險峻的南口一帶要地,因此把握了戰場優勢,併發揮主動靈活的逆襲作戰,竟然將日軍第十一混成旅團的攻勢打成守勢,日軍不但無法攻下華軍陣地,反而成為受困待援的局面。香月接到戰報當然大吃一驚,皇軍剛剛建立擊敗二十九軍的無敵形象,那裡經得起戰場不利的挫折,因此立刻下令日本戰鬥能力最強的第五師團,由板垣徵四郎中將率領,於八月十六日馳援第十一混成旅團,準備剋日擊敗湯恩伯部,攻下南口,以與東條英機的察哈爾兵團在平綏線會師。

不料湯恩伯部越戰越勇,日軍第五師團雖然在火力與戰技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同時擁有重炮與空軍的支援,但是湯恩伯的部隊,可以說是將士用命,力戰不退,造成日軍第五師團的攻勢進展得非常緩慢,板垣徵四郎甘脆下毒手,施放毒氣攻擊華軍,香月同時又調派日軍第二混成旅團支援第五師團,於是中日兩軍在南口一帶,可以說是寸土必爭地浴血奮

《中日延續了14年的第二次戰爭從此爆發》 第3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