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地蘊含了修行、茶藝、風雅、技進,因而提出所謂的修行類茶道、茶藝類茶道、風雅類茶道、技進類茶道則是牽強附會。
在想到茶道的一瞬間,李泰也迷茫了,茶道,大唐的茶道應該是如何的呢,如何才能見其融入華夏文化之中呢?不過,既然我已經穿越了,那就做我認為做的事吧,只要有益於千百年後的華夏子民,我又有什麼好忌諱的呢?
茶道不應該是一種表演,是主與客有相當飲茶經驗,對茶事整個過程在精神上有更多的細節要求,有一定的鑑賞水平。
茶道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型別的。茶道有修行類茶道、風雅類茶道、茶藝類茶道、技進類茶道等區別。對任何單一型別的茶道進行茶道釋義,其概念都是片面的,只有從中尋找出具規律性的、共識性的、典型的、本質的東西,才能比較完整地闡述茶道的概念。筆者認為把茶道的概念闡述為“以飲茶活動為形式,透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比較符合茶道的精神思想。約定俗成的茶道活動都是“以飲茶活動為形式”,而不是種茶、製茶、對茶中內在成分的研究等活動。“飲茶活動”還包含了茶、茶器具、水的準備,飲茶場地的選擇與佈置,沏茶與品茶等過程,是各類茶道活動具共識性與規律性的事物。“透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是各類茶道的本質,茶道活動的目的側重於獲得精神需求滿足,是一種境界。喝茶、品茶、茶藝則側重於物質需求的滿足,這是茶道與喝茶、品茶、茶藝三者最明顯的區別。
而目前中國的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鬥茶又稱茗戰,是以競賽的形態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鬥茶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鬥茶對於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鬥茶的效果。要想鬥茶奪魁,關鍵在於操作:一是‘點‘,即把茶瓶裡煎好的水注入茶盞;二是‘擊拂‘,即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而鬥茶時所出現的白色湯花與黑色兔毫建盞爭輝的外觀景象,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入心頭的內在感受,該給心態更為內省、細膩的宋代人士,帶來多少的愉悅和慰藉啊、宋代傑出的政治家、文家學范仲淹曾以滿腔的激情、誇張的手法、高絕的格韻、優美的文字,寫下《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描述了當時的鬥茶風俗和茶的神奇功效。這首膾炙人口的茶詩,被人們認可與盧仝的《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相媲美。鬥茶藝術至遲在南宋年隨著飲茶習俗和茶具等一起傳入日本,形成了‘體現禪道核心的修身養性的日本茶道‘。現代日本茶道文化協會負責人森本司郎先生認為:中國的鬥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茶道,引用與陸羽稱為忘年之交的釋皎然高僧寫得一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詩來做詮釋。全文如下: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青雀哥,除了鬥茶,還有什麼?你想出來了嗎?”小鬼頭李治的聲音又響起,把沉思中的李泰給喚醒了。
《電子書初唐逍遙王》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