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68…1980年間,大約一千七百萬城鎮中學生被遣送到農村去。由於這些年輕人原則上必須在剩下的大半生中自我改造成農民,因此這場有組織的重要人口遷移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起的最徹底最根本的政治運動之一來進行的。由1955年至1966年之間已經分別組織過類似行動,不過範圍小得多,而且是在自願基礎上進行的。在中國一般都將最初的幾次遣送宣傳成是毛主席的創舉,其實在當時情況下,是直接受了一種蘇聯模式的啟發,那是1953年赫魯曉夫提出的一項政策。然而,1968年起,在中國掀起的這場運動,從形式及規模上來說 ,在世界或在中國都構成一樁史無前例的事件。
本書不僅揭示發起這場運動的領導人的公開或隱蔽的動機,與他們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時也會展現他們的這些決定在整個社會上引致的後果。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下放知識青年去農村的運動還屬於禁忌範疇。即使從那個時期以來,這個話題依然“敏感”。 本書首先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首次發行簡體字版。
作者: '法'潘鳴嘯 出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文前部分
1968…1980年間,大約一千七百萬城鎮中學生被遣送到農村去。由於這些年輕人原則上必須在剩下的大半生中自我改造成農民,因此這場有組織的重要人口遷移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起的最徹底最根本的政治運動之一來進行的。由1955年至1966年之間已經分別組織過類似行動,不過範圍小得多,而且是在自願基礎上進行的。在中國一般都將最初的幾次遣送宣傳成是毛主席的創舉。
目錄(1) 目錄(2) 前言 幾個詞語的詮釋(1) 幾個詞語的詮釋(2) 幾個詞語的詮釋(3) 運動提出的幾個問題 研究的資料來源 直接的資料來源(1) 直接的資料來源(2) 直接的資料來源(3) 直接的資料來源(4) 直接的資料來源(5) 間接的資料來源(1) 間接的資料來源(2) 間接的資料來源(3) 間接的資料來源(4)
第一章 意識形態動機
為什麼1968年底再度大張旗鼓地推行貫徹下放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政策?為什麼採取群眾運動的形式並涉及絕大多數十五歲以上還未參加社會工作的城鎮青年?由此出現了眾多問題之後為什麼這場運動依然持續了十幾年?
培養革命接班人(1) 培養革命接班人(2) 培養革命接班人(3) 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1) 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2) 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3) 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4) 縮小“三大差別”(1) 縮小“三大差別”(2) 縮小“三大差別”(3) 縮小“三大差別”(4)
第二章 政治動機
儘管我們對上山下鄉運動在邁向共產主義程序中的重要“戰略”意義作出了估計,但也不應該忘卻當年發起運動時的緊迫形勢,以及由此引出的各種“策略”問題。
降伏紅衛兵(1) 降伏紅衛兵(2) 加強毛的“魅力領袖”式威權
第三章 社會經濟動機
毛在1968 年12月的指示不僅被當作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培養革命接班人的大計,也是“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英明決定”' 新華社訊,1968年12月23日,刊於FBIS,1968年12月24日。'。在一個以農為主而農業又很落後的國家,發展農村當然是一項根本任務,其中就需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留在農村。土地改革以後,農業合作化令這種需求顯得更加迫切。1955年,毛就已經發出人所盡知的號召:“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該高高興興的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卷二,頁795。'” 。
積極的動機: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1) 積極的動機: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2) 積極的動機: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3) 積極的動機: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4)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1)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2)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3)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4)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5)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6)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7) 消極的動機:解決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