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天工開物》 (第1/3頁)
一念烽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朱佑樘推廣各種大學研究成果的目的,群臣是不清楚的。
然而,對於這本可以增強糧食畝產的書,所有人眼中精芒閃動。
張山風冷笑:儒家這群人永遠改變不了一個問題。
他們只重視技術,而不重視發明技術的人!
儒家這群文官,注重使用先進技術,而不注重自主研發先進技術。
真實歷史上,大明的火器,其實在這個時期已經趨於落後!
歷史上,十幾年後,大明在廣東與歐洲某些人交手之後,以慘痛的代價贏下了勝利,繳獲先進火器之後,立即著手仿製。
他們能接受先進的武器,也很喜歡先進武器!
然而,他們卻僅僅停留在仿製,或者引進,例如弗朗基炮。
但是,大量仿製,卻沒有進一步大力改進。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那個男人——戚繼光的出現!
歷經火器改革的大明,憑藉火炮的優勢,在平壤以碾壓的姿態,打得小日子丟盔棄甲,狼狽而去。
以至於朝鮮在大明滅亡上百年之後,所用的年號依舊是:崇禎!
可惜,名將逝去,英雄落幕,儒家的這種治國理念,重火器而不重研發火器,重技術而不重人才,逐漸讓大明,乃至後續的大清都走上了歧途!
看清本質的朱佑樘,斷然不可能讓這種可能發生。
儒家不重研發,不重人才,那麼就讓重研發,就讓更多的人才去研究!
那麼問題來了:就目前而言,誰重視農耕科技的研發呢?
答案自然是:農民!
沒有人比農民自己,更加緊張自己的飯碗!
那麼問題又來了:哪裡農耕人才最多呢?
答案還是:農民!
農民文化水平低,普遍不適合搞研發,但架不住基數大啊!
大明一億四千萬人,以前九成九都是農民,經過改革,經過幾輪解放生產力之後,依舊有八成以上是農民!
這些人,哪怕一百萬人出一個大才,那大明也有數百位農業頂級人才!
所以,朱佑樘當即宣佈:“朕決定,將宋景等人多年研究所著的這本書,收入圖書館,大量印刷,供萬民學習,諸位以為如何?”
群臣自然秒懂,立即應和:“陛下聖明!”
反正,這本書放在圖書館,大家都可以看到,當然無所謂,只要別放在皇室秘庫,當寶物收藏就很聖明瞭。
當然,每當這個時候,總有人搞事情。
張山風出言:“臣奏請,陛下御筆賜名,以彰其功!”
本來,朱佑樘也就只是想讓大臣們投贊成票,張山風不反對,這事兒就定了。
他可沒料到張山風整這麼一出,這下尷尬了。
這麼短的時間,要想一個啥名字好呢?
朱佑樘瞪了張山風一眼,他可不是什麼儒家著作的資深研究者。
在四書五經方面的研究,他比張山風強不到哪裡去。
雖然他經常裝作一副儒雅高潔的文人樣子,實際上腦子裡全是權謀戰略。
現在要讓他當場展示才學,這麼高難度,這不是讓他難堪嗎?
不過,好在當皇帝的好處是:手下狗腿子夠多。
張山風是個幹實事,拍馬屁還不錯的狗腿子。
但是,論起這種突發情況,以急才拍馬屁的場面,顯然是禮部更加懂。
禮部可是整天琢磨古禮,一天到晚與祭文,禮詞,賀表等打交道,咬文嚼字那叫一個溜。
禮部尚書徐瓊出列:“陛下,糧食畝產增長一二成,乃天賜大明之神技,有鬼斧神工之能,可為大明開創盛世之基石,更與暗合先賢的格物致知之道理。
竊以為《天工開物》,可為其名!”
看看,這就是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差別!
要擱在張山風那裡,肯定是“小麥種植紀要”,“農耕科技入門手冊”,“三年小麥,五年水稻”……
擱在大儒嘴裡,不僅能給你起個好聽大氣上檔次,還能給你掰扯出一連串的道道。
甚至偷摸的給陳朱貼金,就問你服不服?
朱佑樘點了點頭,讚許道:“就叫《天工開物》,筆墨伺候!”
提筆揮毫,筆走龍蛇,鐵畫銀鉤的四個大字,引得一眾文官連連稱讚。
“陛下書法,頗有書聖之神韻!”
“吾皇書法造詣之高
《大明的狗4表情包》 第42章 《天工開物》(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