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致認同。
五
她不喜歡父親,也說不上對母親有多少深摯的愛,但除了天賦,父母畢竟為她走上文壇搭起了最初的階梯。父親,這位熟悉中國古典詩文和外國文學的封建遺少,對她在中文學習上有過嚴厲的催促;而母親,是一位新型的女性,她雖然多年不在張愛玲身邊,但就是她從張愛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藝術、會話、音樂、文學給以深深的薰陶。還有曾和她母親一同出國留學的姑姑,對她的人生教育及語言的“學習”和操練上,都有重要影響。作為一個作家,一是需要生活、生活的深厚積累和對於人生的認識,二是需要感情和同情心,三是需要知識——關於歷史和社會的各種知識。張愛玲具有士大夫階級和下層人各種生活的感性知識,既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天津和上海和香港的豐富生活,東西方文化的底蘊,加之天賦,終使她在二十幾歲驚動上海文壇。
她的一生,是在稿紙格子裡跋涉的,有歇息,而沒有停頓,有高潮低谷,而沒有結束。在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她的作品出版,計有小說集《傳奇》(1944年,上海雜誌社)、《傳奇》(增訂本;1947年,上海山河圖書公司;1985年,上海書店;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張愛玲短篇小說集》(1954年,香港天風出版社)、《張愛玲小說集》(1968年,臺北皇冠出版社)、《金鎖記》(1983年,香港女神出版社)、《張愛玲研究卷》(唐文標編;1983年,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多少恨》(1987年,花城出版社)、《回顧展1——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回顧展2——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1991年,臺灣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散文集《流言》(1945年,上海中科公司;196B年,皇冠出版社,香港得益出版社)、《餘韻》(1987年,皇冠出版社)、《都市的人生》(1993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對照記》(1994年,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長篇小說《十八春》(1951年,上海《亦報》出版社;1986年,江蘇文藝出版社)、《秧歌》(1954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8年,皇冠出版社)、《赤地之戀》(1954年,香港天風出版社;1956年英文版;1991年,臺灣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怨女》(1968年,皇冠出版社)、《半生緣》(1968年,皇冠出版社;1987年,花城出版社),中篇小說《小艾》(1952年上海《亦報》連載;1987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散文小說集《張看》(1976年,皇冠出版社)、《紅樓夢未完》,散文小說電影集《惘然記》(1983年,皇冠出版社)、《續集》(1988年,皇冠出版社),電影文學劇本《太太萬歲》(寫於1947年,1989年5月25日至30日連載於臺灣《聯合報》),紅學論著《紅樓夢魘》(197年,皇冠出版社),譯著《國語〈海上花〉》)(1981年,皇冠出版社)、《老人與海》(1955年,香港中一出版社)、《無頭騎士》(1955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愛默森選集》(選譯;1955年,香港天風出版社)、《美國詩選》(合譯;1963年,今日世界出版社)、愛默森文選》(1963年,今日世界出版社)、《歐文小說選》(合譯;1963年,今日世界出版社)、《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合譯;1967年,今日世界出版社)、《睡谷故事李伯大夢》(合譯;同上)、《美國散文選》(合譯;1968年,臺灣友聯出版社)、《鹿苑長春》(1969年,今日世界出版社)及《張愛玲全集》(1991年,臺灣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張愛玲散文全編》(1992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張愛玲文集》(四卷;1992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另外,她還用英文寫過一部小說,沒有出版,準備譯成中文;用中文寫的描寫軍閥時代生活的長篇小說也尚未面世。
六
張愛玲不是多產作家。她那些不同名的《傳奇》和各種小說集,大體上都是那若干短篇小說的不同重新組合。不過一位作家的成就與其作品的多寡並不劃等號,其絕對價值是要看作品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張愛玲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無疑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用夏志清教授的話說,就小說創作之成就而言,她是魯迅之後的第一人。夏教授的評價也許高了些,但說她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重要的作家是適當的。
張愛玲的主要創作形式是小說,小說中的主要成就表現為短篇小說。《金鎖記》是她的代表
《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傳緋聞》 第8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