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部分 (第1/4頁)

雨來不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清朝政府已十分腐敗,民不聊生。丙村圩鎮地處從潮州上梅縣的河岸邊,常有乘船路過的清潮州府官兵上圩場劫掠老百姓的財物。百姓不堪其苦,卻敢怒不敢言。

“潮勇”明搶強奪的事,也驚擾了三堡學堂的師生。那時學校的大部分經費來自鎮上賣肉上繳的“牲口捐”。每逢肉鋪被搶,官府不管,總有肉店老闆跑來學校告狀,要求減免捐稅。

一天下午,四個清兵又上丙村圩搶掠財物,鎮上的人又來求援。葉宜偉和和一些高年級同學在校長和老師率領下去找“潮勇”評理。

幾個耀武揚威的“潮勇”在師生們的說理鬥爭下,被迫交出牛肉等財物,然後被師生們帶到學堂。開始,那四個傢伙很囂張,同學們便把他們關起來。關了一夜,這些傢伙只好低頭認罪。第二天,同學們將他們押送縣衙門處理。

三堡學堂師生打“潮勇”一事驚動了梅州和潮州府。從此,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輕易到丙村去騷擾了。

辛亥革命爆發後,葉宜偉開始注意習武,還寫了一篇《論兵》的文章,開頭一句便是“兵之物,大矣哉!”

1912年,葉宜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三堡學堂,考入梅縣務本中學。不久廣東軍閥政府責令將務本中學由私立改為官辦,改名為梅州中學,並派來個官方校長,盤剝尤甚。為反對校長欺壓學生,葉宜偉和一部分反對官辦和官方校長的師生毅然脫離梅州中學,搬到葉家祠上課。後來又搬到晚清著名詩人和學者黃遵憲先生講學處的東山書院,另建學校。葉宜偉認為“東山”二字很好,便提議將校門定為“私立東山中學”,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贊同。所以要標名“私立”二字,就是要同當時腐敗的官辦學校區別開來。儘管葉宜偉當時還是一個學生,卻敢於領頭與官方鬥爭,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創立了一間名望很高的中學,這確實是個極不平凡的創舉。

葉宜偉深知東山中學來之不易,更加珍惜時間,發憤讀書。他尤其酷愛史書和古曲文學詩詞,許多大家名篇,他都能背誦如流。這為他日後寫作舊體詩詞打下了良好基礎。

葉宜偉不但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文體活動也很好,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在學校師生中享有威望。同學們說他“學問好,身體健,交遊廣”。正因如此,他被大家選舉連任兩屆學生自治會會長。教師、學生都很佩服他的組織才能,公認他是“東中”的學生領袖。

1915年秋,“東中”第一屆學生畢業時,大家請葉宜偉為《同學錄》作序,他欣然命筆,在序中寫下了“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的字句,鼓勵同學們要立志為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幹一番事業。

1。2 講武堂的優等生

葉劍英離開東山中學以後,回到雁洋橫山,一面在小學任教,一面寫信給在馬來西亞怡堡的葉宜桐堂兄,要求出洋謀生。1916年,堂兄叫“水客”帶葉劍英經汕頭、香港、新加坡,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裡。當時身無分文的葉劍英,兩手空空,一貧如洗,可以說是“揩條褲帶謀生路,漂零直下七洲洋。”

在怡堡等待葉劍英的是艱苦、窮困的生活。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殖民主義剁肉板上的一塊肉,任人宰割。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日本帝國主義趁機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賊也妄圖賣國稱帝。人民怒不可遏,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國內“討袁”的勝利,使漂流海外的葉劍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他逐漸認識到:所謂“東亞病夫”是列強加在中國頭上的,中國人民只有革命,打倒列強,才有出路。

葉劍英在怡堡託親求友,到處找工作,但總是碰釘子。

就在葉劍英謀生困難的時候,雲南講武堂派人到馬來西亞怡堡招生來了。葉劍英懷著救國救民的願望,投考講武堂,結果被錄取。

1917年夏,由堂兄宜桐等人湊足旅費回國赴昆明入學。

為了表示自己從戎的決心,他入學時將名字改為葉劍英。

雲南講武堂創辦於清末時期,民國以後不斷擴充,在護國討袁鬥爭中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葉劍英在講武堂學習期間,學校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科。他學的是炮兵,屬第十二期學生。當時學校的一切都照搬日本士官學校那一套,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禁止閱讀規定以外書籍。在這種情況下,葉劍英堅持勤學苦練,還是讀了許多軍事理論書籍。由於他刻苦用功,所以軍事考試、測驗或沙盤作業等,成績都屬優良,連教官也欽佩他的才幹。

《十大元帥之謎上下全套》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