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別是江南埠、江北埠和在竹浪溪溪口的溪口埠。三個小埠之間的交通,江南和江北有浮橋相連,溪口埠到江南埠有小汽輪擺渡。小地方的人喜歡借用大地方的名氣,縣城豆莢江鎮的人又驕傲的稱自己的家鄉作為小武漢。
這豆莢江鎮地處得天獨厚。兩岸有些狹長的小平原是千萬年河流沖積而成的稻田。順豆莢江東流出海是珠江口的外海伶仃洋,外海上有著名的海上漁場上川下川島。再往外就是煙波浩淼的太平洋,聽人說過了這個洋就能到花旗金山啦。這一帶的人有很多漂洋過海的,有很多人一去不復返啦,也有很多人到花旗金山掙了銀髮了財,風風光光回鄉起大屋。
順豆莢江東流出海處,是海江山縣最出名的名勝,叫作崖門。出海處的南北岸,各有一塊突兀巨大的高崖,崖高如削,既約束了洶湧入海的江水,又擋住了鹹水海潮的回灌。夏天,是颱風頻頻來襲的季節,有這兩座高崖消弱風勢,豆莢江鎮的人如同生活在一個比較平安的避風港灣。崖門是怎麼形成的呢,誰也無從考究。是火山爆發後,岩漿流到此地入海,經海水冷卻而堆積高聳嗎?經查,這裡不是火山活動地帶,周圍也沒有什麼死火山活火山口之類。是地殼擠壓的隆起嗎?似乎又不是,這裡不是地殼板塊的接合部。崖門突兀,與周圍海岸的地勢全然不同。我們只能說,這是天造地設,鬼斧神工。聰明的豆莢江鎮人,就在這裡安了家,世世代代。崖門外,是藍色的珠江外海伶仃洋,崖門內,是綠色的豆莢江,藍綠分開,一清二楚,崖門為界。
2.
時間以一九四九年為界。到了一九五八年,共和國仍在幼齡 。雖弱不禁風,卻意志堅定。雖屢遭風雨,但仍在屹立成長。當時,朝鮮戰爭剛剛簽署了停戰協定,共和國生存的威脅終於被阻止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中國人的屍山人海血肉長城,成功地擋住了美國人現代戰爭的滾滾鐵流。坦克大炮,飛機軍艦,這一堆堆能在三維空間中飛速移動並噴射火焰的鋼鐵怪物,雖未能撼動中國人同樣堅強的鋼鐵決心,但足以讓人的肉體戰慄不已。
形勢稍穩,百廢待興。強敵環伺,枕戈待旦。 大躍進糧食高產放衛星的運動,大鍊鋼鐵趕英超美的高潮,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啦。
3.
海江山縣的行政區域劃分為五個區。崖海區靠海,是一個漁區。江南區、江北區是縣城行政、商業中心。連山區深入大山,與鄰縣接壤。只有溪口區比較特別。溪口埠在竹浪溪與豆莢江交匯處的西岸,它既是三埠之一,因偏離縣城中心,這個埠又處在平原與大山的接合部。客商進山,在此住客棧。山貨出山,也在此集散轉運。黃姓竹浪村也在溪口區的行政管轄之下。
。 想看書來
最後一隻華南虎 第二章(2)
4.
溪口區是客家人與本土人雜居的地方。在中國的歷史上,客家人泛指那些從北方中原遷移到長江以南居住的人群。客家南遷,通常伴隨著大規模的戰亂與災禍,國家社會發生分崩離折。或是劫後餘生逃難,或有先知先覺避禍,南遷的客家,都是些精英人群。他們憑著過人的堅韌和絕頂的聰慧,在自己選擇的土地上重建家園。客家南遷的歷史又是一部中華中原文化向南傳播的史詩,客家人所到之處,中華文化必然燦爛,必然光大發揚。
據史載,客家人有過六次大規模從北到南的遷移,其中又穿插著無數次小規模的遷移。
首次客家南遷發生在西元二百年之間東漢末期的黃巾之亂,中原豪強士族的孫氏集團渡江建立了割據稱雄的東吳政權;
西元三百年之間晉朝發生八王之亂,導致匈奴入侵中原。名門望族又一次南遷渡江,偏安江左,建立東晉政權;
西元六百年之間的晚唐末期,黃巢兵禍,軍鋒鞭撻南至廣州,或受裹挾或逃戰亂,中原精英又一次大規模渡江;
西元一千一百年之間的北宋靖康之變,女真人入侵中原顛覆漢族皇朝,又是一大批士族世家隨趙官家南遷建立南宋朝;
西元一千六百四十年之間的明末清初,滿族人入主中原,大批不甘外族統治的漢族士人追隨南明小朝廷渡江南來;
從清末民初開始,最近的一次中國人口的大遷移,至今尚未結束。這一次的大遷移,從其規模到性質都不同。從性質上說,這是一次在世界範圍內的中國人口大遷移,不但中國的北人向南,南邊的中國人更是大量前往海外。從規模上說,到目前為止,居住在海外的中國人已經超過三千萬。在這一次中國人口大遷移中,客家人仍然是前鋒
《犭字旁的字有》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