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乎意料的事遠不止此,村民告訴他附近還有另外的廢墟遺址並領他前往。一個小時後,只見前方隱約出現了高大的石灰岩山頭;再靠近些,石灰岩山頭上出現深深的天然裂縫,走進去,裡面竟是巨大的房屋。高大的石牆上刻畫著幾十個男男女女的影象,看上去像是國王和王后,以及仙子和仙女。村民們告訴特克思爾,他們把這個地方稱之為亞塞尼卡亞,意思是“有雕刻的岩石”。

特克思爾很想驚呼一聲:“我找到汰紋了。”然而,廢墟規模的宏大粗獷以及兩地的雕刻風格告訴知識淵博的他,廢墟的主人絕不是羅馬人,因為“這裡的建築跟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沒有關係”。後來他認定可能是浦特利亞,根據古代歷史學家赫諾和塔斯的說法,安納托利亞曾有這麼一個城市,只是在公元前547年毀於戰火之中。

特克思爾去世多年以後,考古學家們發現巴卡科依和亞塞尼卡亞的歷史遠比公元前547年來得悠久。為了解開這個由特克思爾找到的廢墟之謎,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研究、考察和思索。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蒐集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有關古世界的線索,最終獲得了成功:

19世紀40年代,英國皇家地質學會成員威廉·漢密爾頓成為特克思爾廢墟的第二位目擊者。他對亞塞尼卡亞的雕刻畫進行了素描,堅信這些遺蹟只可能是希臘人或羅馬人留下的。因為他打心眼裡瞧不起安納托利亞人,不相信在這片土地上還會有偉大的文明崛起和繁榮過。

1872年,一位名叫威廉·萊特的愛爾蘭傳教士從敘利亞城哈馬得到5塊帶有雕刻的石頭。萊特本人並不懂得這些符號,但他認為它們可能是一個被稱之為赫梯人的神秘民族雕刻上去的,因為《聖經·舊約》中有好幾處提到過赫梯人。

另一條線索的出現是在1879年。一位名叫阿其波爾德·舍斯的英國學者把特克思爾曾經在巴卡科依和亞塞尼亞卡拍下的照片和哈馬石頭的照片做了比較,發現兩處照片上的符號有相同之處,由此揭示出是同一文明從安納托利亞中北部遷移到了位於幾百英里以南的敘利亞。與此同時,其他一些研究亞述和埃及文明的科學家也從文獻中找到一些有關漢梯人文明的線索。舍斯認為這些漢梯人可能是《聖經》裡提到的赫梯人,並進一步推斷說他們可能就是在巴卡科依附近修建山頂城堡的民族。但赫梯人的歷史仍然是混沌一片,他們的文明真相仍然未能大白於天下。

最終,開啟赫梯人秘密大門的鑰匙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埃及被發現了。1887年,在埃及一個叫阿瑪拉的村子裡發現了許多記有楔形文字的陶碑。幾乎所有的這些陶碑都用“阿卡汀”(一種19世紀學者都很瞭解的楔形文字)所寫成,上面多處提到過漢梯人,即赫梯人。但其中有兩塊陶碑,上面的文字卻無人知曉。

1893年,一位名叫歐內斯特·強塔的法國人類學家在巴卡科依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挖掘工作。他發現了兩塊陶碑,上面刻的楔形文字跟在埃及阿瑪拉發現的那兩塊陶碑上無法破譯的楔形文字相同。於是,古埃及文明與在巴卡科依修建城堡的那個文明被聯絡起來了。於是科學工作者們開始提出有關赫梯人的理論,而且,新破譯出的公元前15至12世紀埃及的文獻中提到了這個神秘的民族,人們開始相信歷史上曾真的存在過這麼一個民族。

己的歷史座標赫梯文明之謎(3)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到了1905年,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裡專門從事巴比倫和亞述楔形文字研究的專家開始破譯這無人知曉的文字。1906年8月20日,他終於找到了答案。一位參與巴卡科依考古挖掘的人交給他一塊刻有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陶碑,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赫突斯里於公元前1270年簽署的一項和平協議的副本。這樣重要的檔案一般儲存在有關國家官方的檔案館裡,這就意味著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們長期找尋的赫梯人首都。赫梯人的地理座標終於被確定下來:就在土耳其這塊土地上。

此後,考古學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們繼續積極地從事考古和文字破譯工作,終於使赫梯這個民族的面貌開始逐漸清晰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非曲直《漢謨拉比法典》之謎(1)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人類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對於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漢

《世界遠端戰略轟炸機》 第1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