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管怎樣,俄國在這場調解中一無所失。
“那麼,一切都拜託嘍!”李鴻章臨走時說道。
6月25日,俄國代理公使巴甫洛夫來到李鴻章處。
“遵囑報告給我國政府,皇帝陛下立刻電諭駐日公使,命其勸告日本政府,召開與清政府商討撤兵問題的會議。”
“如果日本拒絕貴國之調停呢?”李鴻章問道。
“有這個辦法!”
巴甫洛夫把拳頭猛地攥緊,這種手勢,誰都明白是行使武力之意。
李鴻章高興極了。他在這一天給總署發電報說:“如倭不遵辦,電告俄廷,恐須用壓服之法。”
喀西尼公使給本國外交部發電報,報告了應當出面調停的意見。外交大臣贊成,立刻電告東京的希德洛夫公使照辦。
希德洛夫拜會陸奧外相,五天後又遞交照會,就是依照格爾斯外交大臣的指令行事。
照會說:“朝鮮政府已正式照會駐韓各國公使,聲稱該國內亂業已平定,請求各國使臣協助,敦促日、中兩國共同撤兵。因之,俄國政府勸告日本政府應接受朝鮮之請求。日本政府如拒絕與清政府同時撤去其軍隊,須承擔重大之後果責任,特此忠告。”
陸奧外相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回憶當時的情景,猶不無悚然而慄之感。”
儘管他知道俄國在遠東的兵力很薄弱,但聽到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俄國相當嚴厲的語調,也真有點害怕。
陸奧帶著那份照會慌慌張張地奔向伊皿子,伊藤博文的私邸在伊皿子。坐在馬車上,陸奧的膝蓋不住地顫抖。
撤兵的話,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已經大規模地派兵,如果清政府撤兵,日本也跟著撤兵,那麼,基礎本來不穩的伊藤內閣恐怕就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出兵朝鮮,刺激了日本國民,大多數人認為朝鮮已經半是日本的了。所以,在內政方面,撤兵也極其危險。
←虹←橋←書←吧←。
第43節:山雨欲來(16)
“噢,看來你有急事?”伊藤首相說道。
不是急事,外相怎會來首相私邸?陸奧微微點了點頭,從衣袋裡掏出俄國公使的照會。
照會擺在桌面上,兩人默默無言。
伊藤首相拿起照會,如臨大敵似的讀下去。片刻,他的視線從照會上移向牆壁,表示讀完了。
“想請示一下首相的意見。”陸奧這才開口說話。
伊藤沉默著。過了一會兒,他面向陸奧,輕輕搖了搖頭,說道:
“事到如今,就因為俄國說了一句話,就怯怯懦懦地從朝鮮撤兵?這辦不到!”
陸奧差一點高呼“萬歲”。
“明白了,我的意見也完全一樣,將來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願與閣下共同負責到底。就這些,再沒有其他可說的了。”
陸奧抑制著激動的感情,站起身來。他很著急,雖然天色已晚,仍然返回外務省。他必須馬上給駐俄國的西德二郎公使拍電,也需要給駐英公使拍電。為了牽制俄國,應該對英國做點工作。
在正式回答俄國之前,必須用密碼電報向駐俄公使把事情講明白。
次日討論了正式答覆的照會,同其他閣僚商議之後,上奏天皇。送交希德洛夫公使,是7月2日。
拒絕俄國,就當時的日本來說,頗需要一點勇氣。伊藤首相向俄國表示強硬態度的另一面,卻想借助英國作後盾。
英國的外交原則是防止俄國南下。因為擔心俄國對朝鮮施加影響,所以,寧願讓清政府對朝鮮強化宗主權,只要清政府牢牢控制住朝鮮,俄國就無機可乘。
日本的力量擴張到朝鮮半島上來,對英國來說是件麻煩事。從利害關係上說,英國熱衷於支援清政府,牽制日本。它有香港、新加坡等基地,又有兵員充足的印度,隨時可以向遠東調兵。同俄國相比,英國佔上風。
按理說,英國是最可靠的,不知為什麼,李鴻章卻依靠了俄國。這也許與他的性情本質有關。人們都稱他是親俄派頭領,甚至有些極端分子說他從俄國領到一大筆盧布。
在近代中國要人的意識中,關於國防,有兩派。防止列強的侵略,固然都叫做國防,但是,把重點放在何處,卻有著不同的觀點。
鴉片戰爭以後,侵略者從大洋彼岸闖了進來,第一個就是英國。主張充實海軍力量,在海邊將他們擊退的,被稱為“海防派”。
認為來自大洋彼岸的壓
《甲午戰爭紀念館觀後感2000字》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