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頁)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K�淺晌��讎喲蟮撓蚊袢禾濉�
由於返遷時他們的生活資料全部留在安置地,家底一片空虛。遊民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他們只好在河邊、岸邊、山邊搭茅庵睡席片,庫水上來了,他們就跑;庫水下去了,他們就在江邊消落的泥地上撒把種子,收多少算多少。在一些公路、碼頭邊返遷移民的庵棚長達數公里。
故園大遷徙:歷史的傷痛與眼淚(12)
他們有的四處賣苦力,給建築工地拉板車、掏沙、裝卸、搞運輸;有的四處撿破爛,撿垃圾、撿廢棄物、撿爛菜;他們有的返遷早,在陡坡上開荒半年收糧、半年乞討,返遷晚的,無地可開墾,他們只好四季乞討;再無辦法的就男的去偷,女的去賣淫……
總之,他們寧可捱餓乞討、寧可寒窯破棚也不返回安置區。
2
淅川縣原黃莊鄉石橋大隊杏山小隊康長林,全家5口人,1971年返回後將賣房款買糧口用盡後,一家人逃荒至內鄉瓦亭,把大女兒嫁給福星大隊三隊會計而入隊落戶,三年後女婿被免掉會計職務而舉家被趕出生產隊。後討飯三年又把二女兒許給另一生產隊會計後方安家落戶,因家底空虛,全家年吃統銷糧4個月,共借、貸款1300餘元,那個年代1300元外債是個天文數字;
返遷移民侯學定,全家8口人,1973年返回,在淅川黃莊公社石橋大隊東溝生產隊水庫邊搭草菴一間,生活靠在庫邊開墾的二畝荒地,僅能維持二至三個月,其餘時間全靠乞討要飯,五個孩子都因無錢而未入學;香花鄉周溝村四組移民張志芳,全家6口人,1977年返回後在該公社搭一間茅屋居住,後淪落乞討。1980年3月,張志芳一家討飯至周溝四隊,將其18歲的三女兒嫁給隊長的弟弟方才入隊落戶,住的是生產隊原來的牛屋;返遷移民馬會州,返遷後住在陳莊三隊,全家10口人擠住在兩間草菴裡,本人殘廢,兩個孩子在外討飯,三個孩子光著屁股,15歲大女兒和母親輪流穿一條褲子……
2005年6月,我踏訪來到河南淅川倉房鎮,倉房鎮當年移民多達15000人,返遷移民也最多,達2300多人,他們原本都是居住在土肥水美的古丹陽下寺和龍城的居民,古丹陽沉沒後他們被遷移到湖北荊門和鍾祥縣,後因與當地人發生武鬥於1969年之後陸續流落回鄉。倉房鎮有一個村莊叫沿江村,在淅川的地圖上我們是找不到這個村莊的。這個村莊居住著468個返遷移民,當年他們從荊門一路乞討回來,回來後,他們就在家鄉後面三面環水的山地上搭庵棚,墾荒,撈魚維生。但原本屬於他們的山地在他們遷走後劃給了縣林場,因此,他們常因墾荒又與林場發生糾紛甚至武鬥。白天扒的紅薯壟、插上的紅薯秧,夜裡就被林場給平了,種上樹苗;耕牛也被拉走20多天不給,公社書記出面說情,才又把牛趕回來……
在返遷潮開始的年代,國家政策是堅決不予安置,不予承認,不準上戶。但移民們寧願挨鋨受凍也不返回安置區,庫區各縣開始不斷向國務院、水利部寫報告,1984年經水利部下文同意,庫區各縣下發了關於承認返遷移民戶口的檔案,自此,返遷移民才有了部分合法移民的待遇。但農村的土地承包已分配完畢,庫區原本人均只有幾分地,於是,返遷移民大多數沒有承包上土地,他們依然過著流浪的生活。1985年由倉房一位公社書記幫助在山崗上棲息的人們起了個村名——沿江村。
6月4日,倉房鎮副鎮長海東玉帶我沿著坷坎不平的山脊土路,來到了沿江村。我們在村支書的家剛一坐下,六七個村民聞訊就圍了過來,他們熱情、憨厚,他們純樸、善良,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對我說著他們幾十年的日子,他們沒有怨恨,更沒有眼淚,對於艱辛的日子,他們已經習已為常。只是他們對於幾十年前發生的那場殘烈的武鬥記憶猶新,他們也因此走上了無家可歸的返鄉之路——
湖北省荊門縣曾遷去淅川移民多達2�6萬人,屬整搬整遷,即淅川一個生產隊整體安置在荊門一個生產隊。移民到達安置地後,因爭地和燒柴等問題常與當地群眾發生矛盾,至1969年矛盾激化。是年7月,當地群眾數千人在一個夜晚到移民生產隊毆打移民,並動用獵槍、扁擔、砍刀等器械,使移民多人受傷。熊莊蔣金榮、何莊何駱駝被獵槍打死,移民郭志富妻子怕捱打,三伏天穿棉襖被熱死,並有多人受傷,有的胳膊被打斷。移民數次被打後,第四次夜晚做了防備,形成了肉搏戰。何莊移民肖道明看到何駱駝被打死後,用鍘刀一下劈死兩名當地群眾,這次武鬥自晚上
《大江北去的大江所指河流是?》 第2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