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中華日報》(下) (第1/2頁)
珩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週要上三江了,三江感言作者菌就不寫了哈.......】
“王鳴王鳴,你上報紙了。”王鳴的鄰居手中拿著一份報紙氣喘吁吁跑到王鳴家說道。
“呵呵。”聞言,王鳴右手摸著腦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之前報社記者來採訪王鳴的時候,王鳴就得知自己要上報紙,王鳴也透過記者知道報紙是什麼東東,不過在王鳴看來,上報紙頂多是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對自己並沒有多少影響,生活照舊。
但是王鳴不會知道,面對全境發行的《中華日報》,特別是《中華日報》的首發刊,出現在報紙上的王鳴引起無數人注意,把王鳴放在古代,已經可以稱為名士。
以至於之後一段時間有很多人來拜訪王鳴,其中不乏有錢人,不過王鳴不喜歡這樣吵鬧的生活,直接關門謝客,繼續自學各種知識,多年以後,王鳴成為享譽全國的演講家……
蓉城,某茶館。
坐在臺上的說書先生拿起《中華日報》看了一眼,然後才慢悠悠說道:“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東洋島國和滿清韃子大戰的故事,據說……”
說書先生講完一段,端起茶水喝了一口,臺下卻響起一片唏噓聲,他們不是唏噓說書先生講得不好,而是在唏噓以前那偌大的滿清居然連東洋島國都打不過。
砰!
驚堂木響起,喝完茶水說書先生接著講道:“東洋島國佔了朝鮮還不知足,居然妄想侵佔……”
在說書先生將故事的時候,臺下幾乎沒有多少說話的聲音,大家都在聽說書先生講故事。
實際上臺下買過《中華日報》的人不再少數,但是來到茶館的他們感覺說書先生講得更有意思,於是邀來三五個好友,一起坐在茶館中聽故事,聽一段後還能和好友一起談論一下,好不自在。
就是這樣的說書先生看《中華日報》講故事,讓小茶館座無虛席,不過說書先生將故事確實有那麼股味道,能夠吸引人耐心去聽,不少人買過一份《中華日報》後,還來到茶館聽說書先生講《中華日報》,還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中就喝了不少茶水吃了不少瓜子花生什麼的,讓茶館的老闆小賺一筆。
自從第一個茶館老闆腦洞大開想到這個方法,為自己的茶館吸引到大量客人後,這個方法快速流傳開,茶館中的說書先生不再將老段子,而是講起《中華日報》,原本勉強保本的茶館,迅速成了老百姓最受歡迎的地方,無數茶館老闆恨不得親自前往源河市感謝李誠,李誠簡直就是他們的財神爺呀。
茶館老闆們想不到的是,他們口中的財神爺李誠此時卻在發愁,發愁怎麼讓旬報變成周報,最好是直接變成日報,這時候李誠才發現,以現在報社的能力,一旬發一期報紙就不錯了。
《中華日報》是顏學義給予的名字,但是李誠卻沒有辦法做到日報,最多隻能變成旬報,再快就不可能了,不說報紙內容填不滿,就是報紙印刷速度也嚴格限制著,沒辦法,日報暫時只能變成旬報。
當然《中華日報》也有讓李誠驚喜的地方,原本李誠猜想五萬份《中華日報》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畢竟《中華日報》還是第一次亮相。
沒想到,《中華日報》首發刊印刷了近二十萬份也沒有滿足市場需求,單單源河市就賣掉近三萬份報紙,相當於源河市每四戶居民就會購買一份報紙。
不過李誠卻不得不把首發刊的印刷停下來,因為下一刊快要發行了,需要全力去印刷下一刊。
《中華日報》為什麼會那麼火爆?原因無它,就憑藉報紙上刊登的國內外新聞,在這個資訊傳播低下的時代,就能吸引一大堆人購買報紙。
相比於收入水平最高的源河市,無論什麼樣的家庭都可能購買一份報紙,而其他地方,中產家庭、商人、政府工作人員成為購買報紙的主力,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希望瞭解一些國家大事,而不是成為什麼都不知道的“愚民”。
至於下層的普通老百姓,他們還沒有多少閒錢用來購買不能吃不能穿的報紙。
三月十一號,新一期《中華日報》發行,印刷量十萬份,。
在李誠的安排下,其中兩萬份放在源河市,剩下八萬份售往各地,已經提前運走,距離源河市較近的城市已經運送到。
要知道《中華日報》首發刊印刷近二十萬份都不夠,第二期報紙為什麼不多印刷一些。
李誠也是有自己考慮,《中華日報》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或許有些人會湊個新奇購買一份,反正一份《中華日報
《唯我中華源遠流長》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中華日報》(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