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科舉之前,人們渴望成為“君子”。有志之人希望可以從“小人”嬗變為“君子”。儒學便是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的思想體系。它引導人們?
94儒教三千年不要成為被統治的小人,而要成為統治者的君子。如何才能成為君子?儒者也作出了回答。
孔子曾感嘆,他所處的時代“道不行”。他認為君子如果能夠成為為政者或是為政者的候補,那麼就應當努力成為改變“道不行”時代的政治家。他所期待的君子,並非置身於體制外施行改革的革命家,而是進入體制內部修正體制的改良家。科舉制度實行之後,儒學便成為進入體制內部並取得官職的工具,被人利用。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孕育出了既非革命家又非改良家的體制派,儒教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如果孔子還活著,他一定會說:“希望看到我那個時代的儒。”
至於如何理解作為理想統治者的“君子”,我們應儘量利用孔子的語言來刻畫君子的形象。《論語》中,雖然“君子”一詞頻繁出現,但卻並沒有形成關於君子應該如何與不應該如何的體系。
對於已經習慣了近代思維方式的我們來說,如果想要將“君子”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進行論述,那麼就會將此設為一章,對君子展開徹底的論述。而《論語》中對君子的論述似乎是隨心所欲,不免讓人摸不著頭腦。
但《論語》的這種表達恰恰符合了中國的表達方式,與中國藝術也有相通之處。
正統的中國繪畫,不採用陰影法和遠近法。原因在於,不應固定事物的觀察點。
從卷軸畫和壁畫來看便可一目瞭然。和讀書一樣,卷軸畫要開啟來看。假如畫中有一個人物,那麼首先出現在視線中的是畫中人物的左手,而後才出現人物的正面。慢慢將畫軸捲上時,最被捲起來的是畫卷中人物的右邊。
卷軸畫是畫在移動,而壁畫則是觀賞者在移動。兩者同樣都是視線不?
第五章 思變之道9595固定。
遠處的風景或人物也都是慢慢過渡到近處,而不使用遠近法。在畫高塔時,絕不會在地上畫出影子,因為一旦有了影子,視線便會被固定住。
北宋初期的畫家李成(919—967)在描繪千里之外的遠景時便採取了遠近法,一時間出現了許多追隨者。他從建築物的廊下眺望樓閣及遠山,以此來構圖,極大地偏離了中國美術的主流,受到了當時評論家的批判。
他遭受非議的主要原因便是,將觀賞者的視線固定在了一處。
文章刻畫人物也與繪畫有相似之處。假如要刻畫一位大學教授,可以從站在講臺上、酒館裡、競馬場上、高爾夫場上等多個角度來觀察。如果固定視線的話,寫文章時便會束縛了手腳,難以全面形象地將人物刻畫出來。。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具體的經驗主義(2)
對於儒教理想中的“君子”,《論語》也是透過多個角度來刻畫的。
其方式之一,就是和“小人”進行對比。
開卷第一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後繼續寫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是說,學問能夠帶來愉悅,對於做學問之人來說,即便別人不知道,或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也不發怒,這不正是君子所為嗎?
君子不應發怒,這只是針對自己沒有得到認可而言,該發怒的時候就應當發怒。
《論語?陽貨》記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意思是:那些傳播他人之惡者、身份低微而誹謗居高位之人者、有勇無禮儀者、果敢卻不講道理者,都是君子應當憎恨的物件。如果看到這樣?
96儒教三千年的人卻無動於衷,視而不見,就不能被稱為君子。
與此相關,《論語?顏淵》中寫道: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成”,完成之意,在此有援助完成之意。通常指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不成”不僅是不援助之意,還有故意妨害之意。
該句也對君子和小人做了對比。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通常會妨害人實現美好的願望,而且還會幫助壞人做壞事。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是《論語?衛靈公》中的名句。所謂“舉人”指起用、提拔。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
《儒 釋 道 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