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下,沒有比芋頭和排骨更好的配合了,唯一能相提並論的是蓮藕排骨,但一濃一淡,

風味各殊,人在貧苦的時候,大多是更喜愛濃烈的味道。母親在紅燒鏈魚頭時,燉爛的

芋頭和魚頭相得益彰,恐怕也是天下無雙。

最不能忘記的是我們在冬夜裡吃冰糖芋泥的經驗,母親把煮熟的芋頭搗爛,和著冰

糖同熬,熬成跡近晶藍的顏色,放在大灶上。就等著我們做完功課,給檢查過以後,可

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熱騰騰的芋泥,圍在灶邊吃。每當知道母親做了冰糖芋泥,我們一

回家便趕著做功課,期待著灶上的一碗點心。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的品嚐,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滾燙的。我們一大

群兄弟姊妹站立著圍在灶邊,細細享受母親精製的芋泥,嬉嬉鬧鬧,吃完後才滿足的回

房就寢。

二十幾年時光的流轉,兄弟姊妹都因成長而星散了,連老家都因蓋了新屋而消失無

蹤,有時候想在大灶邊吃一碗冰糖芋泥都已成了奢想。天天吃白米飯,使我想起那段用

番薯和芋頭堆積起來的成長歲月,想吃去年掩制的蘿蔔乾嗎?想聽雨後的油炯筍尖嗎?

想吃灰燼裡的紅心番薯嗎?想吃冬夜裡的冰糖芋泥嗎?有時想得不得了,心中徒增一片

惆悵,即使真能再製,即使母親還同樣的刻苦,味道總是不如從前了。

我成長的環境是艱困的,因為有母親的愛,那艱困竟都化成刮美,母親的愛就表達

在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食物裡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實沒有什麼,但即使看不到芋頭,

吃在口中,可以簡單的分辨出那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愛在困苦中

是最堅強的。它縱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滾燙的,是甜美的,在我們最初的血管裡

奔流。

在寒流來襲的臺北燈下,我時常想到,如果幼年時代沒有吃過母親的冰糖芋泥,那

麼我的童年記憶就完全失色了。

我如今能保持鄉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對一袋袋知識的番薯和芋頭,知所取

舍變化,創造出最好的樣式,在煩悶發愁時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確信我童年的生活有 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母親的影子在我心裡最深刻的角落,永遠推動著我。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

葫蘆瓢子

在我的老家,母親還儲存著許多十幾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許多是過了時,到現

在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有一件,是母親日日還用著的葫蘆瓢子。她用這個瓢子舀水煮

飯,數十年沒有換過,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蘆瓢子,思緒就彷彿穿過時空,回到了我們快

樂的童年。

猶記我們住在山間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後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

個棚架我們種了毛豆、葡萄、絲瓜、瓢瓜、葫蘆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們四季都有

新鮮的瓜果可食。

其中最有用的是絲瓜和葫蘆瓜,結成果實的時候,母親常常站在棚架下細細地觀察,

把那些形狀最美、長得最豐實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來做菜。

被留下來的絲瓜長到全熟以後,就在棚架下幹掉了,我們摘下乾的絲瓜,將它剝皮,

顯出它輕鬆乾燥堅實的纖維,母親把它切成一節一節的,成為我們終年使用的“絲瓜

布”,可以用來洗油汙的碗盤和鍋鏟,絲瓜子則留著隔年播種。採完絲瓜以後,我們把 老絲瓜樹斬斷,在根部用瓶子盛著流出來的絲瓜露,用來洗臉。一棵絲瓜就這樣完全利

用了,現在有很多尼龍的刷洗製品稱為“菜瓜布”,很多化學制的化妝品叫做“絲瓜

露”,可見得絲瓜舊日在民間的運用之廣和深切的魁力。

我們種的菇蘆瓜也是一樣,等它完全熟透在樹上枯乾以後摘取,那些長得特別大而

形狀不夠美的,就切成兩半拿來當舀水、盛東西的勺子。長得形狀均勻美麗的,便在頭

部開口,取出裡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堅硬的空殼,可以當水壺與酒壺。

在塑膠還沒有普遍使用的農業社會,葫蘆瓜的使用很廣,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用品,

它伴著我們成長。到

《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簡介》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