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逃向蒼天 • 一 (第1/2頁)

[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列夫·托爾斯泰的未完成劇本

《光在黑暗中發亮》補寫的尾聲

1910年10月末

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偉大的,同時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觀激變之後,為自己貴族地主莊園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卻囿於世俗偏見,過多地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著想,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從而造成夫妻的不和與家庭的悲劇,這更使托爾斯泰痛苦不堪。於是他在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萌發棄家出走的念頭。這種想法在他19世紀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有頗多反映,尤其是1890年開始創作的劇本《光在黑暗中發亮》,更可以說完全是當時作者的自我寫照。該劇中的主人公薩林採夫在世界觀轉變之後同家庭和社會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但他同時又主張不以暴力抗惡。這部劇本是托爾斯泰最矛盾的作品之一。劇本雖然經過長時間的創作,但始終沒有完成,只留下片斷,因為托爾斯泰不知道該如何結局——他還沒有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決的辦法。而現實生活中的托爾斯泰自己,正如劇本的主人公薩林採夫一樣,也仍然處於深深的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因為他雖然想以棄家出走來擺脫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這一舉動會引起妻子和親人的痛苦,這無異於自己犯下罪孳,違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論。所以這種矛盾的痛苦生活又繼續折磨了他將近20年。1910年10月末,風燭殘年的托爾斯泰在經過了幾場極富戲劇性的衝突之後,終於毅然決然悄悄離家出走。10月28日清晨,一輛載著托爾斯泰的馬車在黎明前的黑夜中遠遠駛去,前面是茫茫蒼天。陪同他的只有一個摯友兼醫生馬柯維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兒。但是,這位82歲的老人已經不起旅途的勞頓。三天之後,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下車,暫住在站長的公務房間裡,經過幾天的重病之後,終於在11月7日清晨與世長辭。由於導致托爾斯泰最後毅然出走的起因極富戲劇性,又由於他生前曾寫過這樣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劇本,斯蒂芬·茨威格以此為契機,採用戲劇形式再現了這一幅令人欷歔的歷史畫面。

《逃向蒼天》是本書中採用戲劇形式寫的唯一一篇歷史特寫。屬於紀實文學的歷史特寫一般都用散文,然而茨威格有時卻不拘一格,因人因事制宜,大膽採用敘事詩或戲劇的形式來寫真人真事。

——譯者題記

前言

1890年,列夫·托爾斯泰開始創作一部自傳性的劇本,這部劇本後來以《光在黑暗中發亮》為題,作為遺稿的片斷髮表和上演。這部未完成的劇本(從第一場就已清楚表明)無非是用最隱晦的方式來描述自己家中的悲劇,為自己醞釀中的棄家出走作公開的辯白,同時也是為了求得自己妻子的寬恕,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在心靈極度破碎中企求獲得精神上完全平衡的作品。

顯而易見,托爾斯泰在該劇中塑造的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薩林採夫這一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寫照,而且大概還可以這樣認為,這一形象是這部悲劇中虛構成分最少的一個。列夫·托爾斯泰之所以塑造這一形象,無疑是為了替自己預先表白,他一定要擺脫自己的生活,但是,無論是在劇本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在當時的1890年還是十年以後的1900年,他都沒有找到決裂的勇氣和方式。由於缺乏這種意志,劇本也始終只留下片斷,僅僅寫到主人公舉著雙手祈求上帝幫助他結束內心的自相矛盾——那種全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狀態——而告結束。

這部悲劇所缺少的最後一幕,托爾斯泰後來也沒有再行補寫。不過,重要的倒是:他用自己的生活完成了這最後一幕。在1910年10月末的最後幾天裡,25年來的猶豫不決終於變成了擺脫困境的決心:托爾斯泰在經過幾次極富戲劇性的衝突之後棄家出走了,而且是走得正是時候,不久他就安詳地、如願以償地死去,在靜穆中奠祭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我覺得,把托爾斯泰自己的這個結局作為他那部悲劇片斷的尾聲是最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我試圖以儘可能忠於歷史和尊重事實與文獻的態度把這最後的也是唯一的結局寫出來。我深知自己並無奢望:想以此來任意補充和代替列夫·托爾斯泰的自白;我不是要把自己同他的那部作品摻和起來,我只是想對那部作品盡我綿薄之力。我在這裡所作的努力,不是要去完成他的劇本,而僅僅是想為他那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和未解決的衝突寫出一個獨立成篇的尾聲,唯一的目的是要給那出未完成的悲劇以一個悲壯的

《人類群星閃耀時免費閱讀》 逃向蒼天 • 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